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范文3篇)

《春》教案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文中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难点 领会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景物的技巧,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描写景物。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春天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眼中春天的样子,从而引出课题《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春”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盼春、绘春、赞春。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盼春 请学生找出文中盼春的句子,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分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中叠词和拟人的运用及其效果。

绘春 作者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画?请分别给它们起个小标题。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以“春花图”为例,分析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春花,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视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味觉:花里带着甜味儿。

听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

赞春 齐读最后三段,思考:这三段分别把春天比作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以及这三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如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多角度描写景物等。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自己家乡的一处景色,字数不少于200字。

(五)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鼓励学生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济南的冬天》教案 一、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技巧。

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景物的描写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对比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冬天的一般特点,然后展示济南冬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济南冬天独特景色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句子:“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温晴”是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研读“阳光朗照下的山” 请学生找出描写阳光朗照下的山的段落,朗读并思考:这段文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山的?体现了山的什么特点? 分析“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中拟人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的部分,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的? 赏析“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研读“城外的远山”和“济南的水” 分组讨论:描写城外的远山和济南的水分别突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写法,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按照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等。

体会作者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济南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语言风格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点。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冬天的景色,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写作。

(六)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所表达的情感,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运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以“家乡的冬天”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注意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一、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生活。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感受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

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童年生活、对知识、对人生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学生童年最难忘的地方,引入作者鲁迅童年时期的两个重要场所——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释义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确凿、菜畦、桑葚、轻捷、油蛉、斑蝥、攒、敛、人迹罕至、人声鼎沸等字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 - 8段)写百草园的快乐生活;第二部分(9 - 结束)写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四)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百草园的快乐生活 请学生找出描写百草园自然景物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话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

讲述百草园中的有趣故事,如美女蛇和雪地捕鸟,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

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学生默读描写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部分,思考: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分析寿镜吾先生的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对先生的感情。

(五)总结主题,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总结本文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成长历程的思考。

让学生分享自己童年中最难忘的经历,与作者的童年进行对比,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手法,鼓励学生珍惜美好的童年时光。

(七)布置作业 抄写文中的生字词和自己喜欢的句子。

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运用描写景物和叙述事件相结合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