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公开课教案 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积累说明文相关知识。
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掌握多种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筛选关键信息、概括段落大意,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归纳能力。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培养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荔枝的特征。
掌握文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大量诗词典故的作用,体会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有一位贵妃为了能品尝到新鲜的荔枝,不惜让专人快马加鞭从南方运送。
为此,诗人杜牧还写下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
荔枝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让贵妃如此着迷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贾祖璋先生的脚步,一同走进《南州六月荔枝丹》,去揭开荔枝的神秘面纱。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3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贾祖璋的生平及创作成就,强调他在科普文学领域的贡献。
同时,回顾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定义、分类、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点勾画出文中介绍荔枝的各个方面的关键信息,思考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以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引出说明对象——荔枝。
第二部分(第2 - 12段):详细介绍荔枝的形态、果实等方面的特征。
第三部分(第13段):总结全文,强调荔枝生产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
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先引出说明对象,再具体介绍荔枝特征,最后展望荔枝生产前景的行文思路。
(四)研读文本,分析说明顺序和方法(20分钟) 分析说明顺序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在介绍荔枝时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本文采用了由表及里、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
先介绍荔枝的外部形态(壳、色、形),再介绍内部的果实(膜、肉、核),最后介绍荔枝的花、产地、图谱、习性等次要内容,条理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分析说明方法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运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分析其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分析: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
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
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
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
”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准确、科学地解释了荔枝各部分的名称,使读者对荔枝的形态有清晰的认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10多克到20多克。
20世纪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荔枝的大小和重量,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具体的品种,使读者对荔枝的颜色有更直观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列数字使说明更具体、准确;举例子使说明更具体、有说服力等。
(五)品味语言,体会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统一(10分钟) 让学生找出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如“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等,思考引用这些内容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引用诗词典故,一方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富有文学色彩;另一方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荔枝的颜色、形态等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平实性语言和生动性语言相结合的特点,如在介绍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科学性;而引用诗词典故和一些形象的描写性语句,则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六)课堂小结(2分钟)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南州六月荔枝丹》,了解了荔枝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了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统一的语言特色。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阅读和写作说明文。
(七)布置作业(1分钟) 仿照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水果,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说明文。
收集整理至少三首与荔枝有关的诗词,并背诵下来。
《南州六月荔枝丹》公开课教案 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荔枝的生态特点和生产情况。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技巧,提高说明文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荔枝的特征,理解作者如何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说明。
分析文中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 领会文中引用古代诗文和文献资料的意图和作用。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三、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小组合作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有关荔枝丰收景象的视频,展示荔枝鲜艳的色泽、诱人的外形。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看到这些荔枝,你们有什么感受?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荔枝的知识?从而引出课题《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知识讲解(3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贾祖璋的简介,重点介绍他在科普创作方面的成就。
同时,简单回顾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和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为学生理解课文搭建知识框架。
(三)初读课文,梳理内容(10分钟)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荔枝? 每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文章从荔枝的外壳、颜色、形状、大小,果实的膜、肉、核,荔枝的花,荔枝的产地、图谱、习性以及荔枝的生产等方面进行介绍。
外壳:粗糙;颜色:深红色或紫色;形状: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10多克到20多克;果实:膜如紫绡,肉白色半透明,核长圆形;花: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产地:我国南部;图谱:蔡襄的《荔枝谱》;习性:喜温暖;生产: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
(四)精读文本,分析方法与语言(20分钟) 分析说明方法 提出问题: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学生分组活动,从文中找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进行分析讨论。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
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荔枝壳表面的裂片比作龟甲,将突起部分比作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荔枝壳的形态特征。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引用白居易的话,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运用列数字和引用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数字和引用文献,准确说明了“楠木叶”荔枝的重量。
品味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引用的古代诗文和文献资料,思考其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引用古代诗文和文献资料,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化内涵,还使说明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五)深入探究,体会精神(12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本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科学精神:作者在介绍荔枝的过程中,运用大量准确的数据、事实,对荔枝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客观的说明,体现了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人文精神:文中引用众多古代诗文和文献资料,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同时也让读者在了解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体现了人文关怀。
(六)课堂总结(2分钟)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全面了解了荔枝的相关知识,掌握了多种说明方法和语言特色,体会了作者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同时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七)布置作业(1分钟) 以“家乡的特产”为主题,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说明文。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荔枝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制作一份手抄报。
《南州六月荔枝丹》公开课教案 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荔枝的生态结构和生产等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习本文条理清晰、准确生动的说明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和结构,理解荔枝的特点。
分析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复杂的科学概念和引用资料的作用,感受科学与文学的融合之美。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要参加一个水果展销会,需要向顾客介绍荔枝。
你们会从哪些方面介绍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然后引入课文,看看作者贾祖璋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背景与预习检查(3分钟) 介绍作者贾祖璋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强调他在科普文学领域的独特贡献。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通过提问、听写等方式,落实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如“缯、瓤、醴酪、龟裂”等。
(三)初读课文,把握结构(10分钟)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文章的结构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以白居易对荔枝的疑问开篇,引出下文对荔枝的说明。
第二部分(第2 - 12段):详细介绍荔枝果实的形态结构、内部构造、花等方面的特征。
第三部分(第13段):介绍荔枝的产地、图谱、生长习性及发展前景。
总结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明确作者先引出说明对象,再具体说明,最后总结的行文思路。
(四)研读文本,分析特色(20分钟) 分析说明顺序 提出问题: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文章采用逻辑顺序,先介绍荔枝的外部形态,再介绍内部构造,然后介绍荔枝的花、产地等内容。
这种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的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使文章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
分析说明方法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运用不同说明方法的句子,填写如下表格: |说明方法|例句|作用| |---|---|---| |举例子|“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具体说明荔枝的颜色有淡红色等不同情况| |列数字|“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10多克到20多克”|准确说明荔枝的大小和重量范围| |打比方|“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形象生动地说明荔枝壳的形态| |作比较|“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
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突出不同品种荔枝颜色的差异| |引用|“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生动说明荔枝的颜色| 引导学生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总结规律:举例子使说明具体可感;列数字使说明准确科学;打比方使说明形象生动;作比较使事物特征更鲜明;引用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增强趣味性。
品味语言特色 展示两组句子,让学生对比分析: A. 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
B. 荔枝壳表面有块状裂片。
A.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10多克到20多克。
B. 荔枝大小不一。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总结: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既运用准确的词语和数据进行科学说明,又运用比喻、引用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五)拓展延伸(12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水果,仿照本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写一段介绍性文字。
小组内交流分享,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全班展示。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总结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六)课堂总结(2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色以及所传达的科学知识和情感。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观点。
(七)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以“我最喜欢的水果”为题,写一篇完整的说明文,要求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