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昧、坠”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感受。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独特感受。
学习作者描写繁星的方法,积累优美语句。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由眼前的繁星所引发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星空的视频,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美丽的星空,你们有什么感受? 引出课题《繁星》,介绍作者巴金及其作品风格。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字典或同桌互助解决读音和意思。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通过开火车读、个别读等方式进行认读。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繁星”写了作者在哪些时间和地点观看繁星? 学生回答后总结:作者写了在故乡的庭院里、南京的菜园里、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
精读课文,体会情感(20分钟) 学习第2自然段(南京看星) 指名朗读,思考:作者在南京看繁星有怎样的感受?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找出“密密麻麻”“静寂”“半明半昧”等词语,体会作者对繁星的喜爱。
学习第3自然段(海上看星) 学生自由朗读,说说这段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美? 重点赏析“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等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生动形象。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者对繁星的陶醉之情,并引导背诵。
学习第4自然段(梦中看星) 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是在星的怀抱中微笑、沉睡? 体会作者对繁星的深深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写法,拓展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总结作者描写繁星的方法,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等。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观察某种自然景象的感受。
课堂小结(5分钟)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包括对课文内容、情感和写作手法的理解。
教师总结强调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描写景物的方法。
布置作业(5分钟)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完成小练笔,将自己观察自然景象的片段写下来。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
但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这一难点上,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后续可结合作者背景知识进一步引导。
在写作手法的学习和运用上,学生模仿写作时创新性不足,需加强启发和指导。
《繁星》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能够用生字词进行正确的组词、造句。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繁星的赞美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期观看繁星的不同感受,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将对繁星的喜爱与对人生的感悟相融合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一组美丽星空的图片,配上轻柔的音乐,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星空下,你们会想到什么?从而引出课题《繁星》。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0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尝试自己解决读音和词义。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互相纠正读音,讨论词语的意思。
教师检查小组学习情况,讲解重点生字词,如“昧、霎、坠”等的读音和用法。
精读品味,感悟情感(20分钟)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不同时期观看繁星,分别有怎样的感受?找出相关语句。
小组合作探究:将找到的语句进行分类整理,分析作者在故乡、南京、海上观看繁星时感受不同的原因。
全班交流: 故乡看星:抓住“我爱月夜,但也爱星天。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南京看星:从“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
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感受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海上看星:研读“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体会作者在海上的陶醉与对未来的憧憬。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现作者不同感受的段落,读出情感的变化。
学习写法,迁移运用(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分析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繁星的写作手法,以及如何通过描写繁星表达自己的情感。
让学生仿照课文,选择一种自然景象,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描写,并融入自己的情感,进行课堂小练笔。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课堂总结,升华情感(5分钟) 请学生谈谈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收获,分享自己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教师总结全文,强调作者对大自然和美好事物的热爱,鼓励学生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
布置作业(5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和生字词的理解。
把课堂小练笔修改完善,写一篇完整的描写自然景象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和小组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但在小练笔环节,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写作手法,在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写作训练和指导。
同时,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复杂情感方面,还需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涵,采用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繁星》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准确认读和书写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能够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画面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繁星的独特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善于观察生活的品质,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创作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情境下观看繁星的独特感受,体会作者对繁星的喜爱之情。
学习作者描写繁星的精彩语句,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借繁星所表达的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问题引导法、想象拓展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与学生交流: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抬头看过星星?看到满天繁星时,你们心里有什么想法? 引出作者巴金对繁星的独特情感,板书课题《繁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围绕繁星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回答后明确:写了作者在故乡庭院、南京菜园、海上观看繁星三件事。
精读课文,深入品味(20分钟) 学习第1自然段(故乡看星) 指名朗读,思考: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抓住“我爱月夜,但也爱星天”“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等语句,体会作者对故乡繁星的喜爱和怀念。
学习第2 - 4自然段 提出问题:作者在南京和海上观看繁星时,看到的繁星有什么不同?感受有什么变化? 学生自主阅读,圈画关键语句,进行批注。
全班交流: 南京看星:“静寂的夜”“星群密布的蓝天”“光明无处不在”,体会作者在异地对宁静和光明的追求。
海上看星:“半明半昧的星”“摇摇欲坠”“柔和、静寂、梦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作者在海上被繁星包围的奇妙感觉。
指导朗读:根据不同的感受,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朗读相应段落。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对繁星有如此深厚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借繁星表达的对生活、对理想的追求。
总结写法,拓展想象(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总结作者描写繁星的方法,如用词准确、比喻拟人恰当、动静结合等。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星空下,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什么感受,然后进行口头表达。
课堂小结(5分钟) 请学生分享本节课印象最深的内容,以及自己对繁星的新认识。
教师总结全文,强调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感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布置作业(5分钟)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以“我眼中的星空”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描写方法。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生对作者情感和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体会。
但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在拓展想象环节,部分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今后应加强相关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