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水韵》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斑斓、眩目、漾动、娴熟、摇曳、璀璨”等。
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景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周庄水乡的热爱之情,培养语感。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描绘景物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周庄独特的水乡风光和文化韵味,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欣赏周庄水乡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三次游周庄的不同感受。
学习作者细致入微、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中所蕴含的情感,理解作者对周庄水韵独特的感悟。
如何引导学生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角度。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周庄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周庄的魅力,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时,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多媒体展示一些江南水乡的图片,如乌镇、西塘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自己对江南水乡的印象。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心中,江南水乡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哪个地方让你特别向往?”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周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2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赵丽宏:赵丽宏是当代著名散文家,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善于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
说明本文的创作背景:周庄是江南典型的水乡古镇,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
作者多次游览周庄,被周庄独特的水韵所打动,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同时圈画出文中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生字词。
重点讲解: 生字:斓(lán)、眩(xuàn)、漾(yàng)、娴(xián)、曳(yè)、璨(càn) 词语:斑斓(灿烂多彩)、眩目(耀眼)、漾动(起伏波动)、娴熟(熟练)、摇曳(摇荡)、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思考问题:作者几次游览周庄?每次游览分别在什么季节?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小组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第一次: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雪后的古镇银装素裹,在耀眼的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第三次:春夜,古镇正举行旅游节,天上的礼花、水中的倒影、彩色的灯光交相辉映,音乐声、欢笑声、潺潺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周庄成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5分钟) 赏析第一次游周庄的段落(第2自然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这段文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周庄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视觉(“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和触觉(“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的角度描写周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中的周庄比作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庄在雨雾笼罩下朦胧、淡雅的美。
赏析第二次游周庄的段落(第3自然段) 学生齐声朗读第3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段文字描写了雪后周庄的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声音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描写了滴水声、流水声。
这些声音的特点是重重叠叠,如诉如泣。
作者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将水声比作江南丝竹,把听觉上的“水声”转化为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江南丝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周庄水声的美妙动听,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周庄的喜爱之情。
赏析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第4自然段)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段文字描写了春夜周庄的哪些景物?是如何描写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描写了礼花、灯光、河水等景物。
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天上的礼花纵横交错,瞬息万变,好像一幅万花筒般的神奇图案”“无数的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通过对各种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个五彩斑斓、如梦如幻的热闹氛围,突出了周庄夜晚的迷人魅力。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5分钟) 提问:作者三次游周庄,每次的感受都不一样,为什么?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作者三次游周庄,由于时间、季节、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看到的景象和感受也各不相同。
但无论哪一次,作者都被周庄独特的水韵所吸引,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周庄水乡的深深热爱和赞美之情。
(六)总结写作手法(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思考作者在描写周庄水韵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描写景物,使读者全面、立体地感受到周庄的美。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动静结合:既描写了周庄的静态美,如雨中朦胧的古镇、雪后银装素裹的古镇;又描写了周庄的动态美,如流淌的河水、闪烁的灯光、变幻的礼花等,使文章富有生机和活力。
(七)课堂小结(3分钟)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包括对周庄水韵的认识、学到的写作手法以及体会到的作者情感等。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跟随作者赵丽宏的脚步,领略了周庄独特的水韵之美。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丰富的想象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周庄。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同时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八)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写家乡景色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要求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周庄的美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修辞手法和描写角度把握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针对性的训练。
同时,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