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风格,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语句含义。
分析小说中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培养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和反动,培养学生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中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深层内涵,思考小说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行为、思想与众不同的人。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世界,去认识一位特别的人物——别里科夫,他总是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个“套子”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二)背景介绍(3分钟) 简单介绍契诃夫的生平、创作风格以及《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写作背景。
强调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社会压抑沉闷,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束缚。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释义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讲解“辖制、撮合、怂恿、讥诮、安然无恙”等字词。
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小说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 - 5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特点。
第二部分(第6 - 37段):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及失败过程。
第三部分(第38 - 40段):写别里科夫的死亡以及人们对他的态度。
(四)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20分钟) 分组讨论:从文中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的句子,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外貌描写:“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这些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的胆小怕事、因循守旧,极力维护自己的“套子”。
语言描写:“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句口头禅,充分体现了他害怕变革、保守顽固的性格特征。
动作描写:“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等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内心的恐惧和脆弱。
心理描写:“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了他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盲目拥护。
教师总结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别里科夫是一个封闭、守旧、胆小多疑、惧怕新事物、维护旧制度的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卫道士。
(五)分析主题思想(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塑造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总结:小说通过塑造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和反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沉闷压抑,人们生活在恐惧和窒息之中,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和追求。
(六)体会幽默讽刺手法(8分钟) 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幽默讽刺手法的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例如:“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
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这段描写通过对别里科夫生活环境的细致刻画,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将他胆小怕事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了幽默讽刺意味。
教师总结幽默讽刺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增强了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力度,同时也让读者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七)角色扮演(10分钟) 选取小说中别里科夫与华连卡见面的片段,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每组表演结束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重点评价演员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语言、动作的表现。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八)课堂小结(2分钟)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学习,认识了别里科夫这一经典的文学形象,分析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幽默讽刺手法。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篇小说中汲取智慧,在现实生活中勇敢地追求自由和真理,打破束缚我们的“套子”。
(九)布置作业(1分钟) 以“走出套子”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阅读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如《变色龙》《凡卡》等,体会契诃夫的创作风格。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理解小说中“套子”的象征意义,把握小说主题。
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体会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理解“套子”的内涵。
体会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探讨小说主题的多元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
三、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自主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展示一些人们在生活中给自己设置各种限制或束缚的图片,如过度追求完美导致自己压力过大、因循守旧不愿意尝试新事物等场景。
然后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会给自己或他人设置一些无形的“套子”?这些“套子”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由此引出课题《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知识讲解(3分钟) 介绍契诃夫的文学地位、创作风格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
(三)初读课文,梳理情节(10分钟)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小说围绕别里科夫写了哪些事情。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主要情节,明确小说的行文思路: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生活——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风波——别里科夫的死亡。
(四)精读文本,分析人物(20分钟)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这些“套子”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教师总结:别里科夫的“套子”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
有形的“套子”如他的穿着打扮(雨鞋、雨伞、棉大衣等)、生活用具(卧室像箱子、帐子等);无形的“套子”体现在他的思想观念(害怕新事物、维护旧制度)和行为准则(遵循各种陈规陋习)上。
深入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别里科夫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分析其性格特征。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别里科夫是一个胆小怕事、因循守旧、虚伪保守、孤僻多疑的人。
他的这些性格特点都是沙皇专制制度长期压迫的结果。
(五)探讨主题(12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主题: 从社会层面看,小说批判了沙皇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和毒害,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从人性角度看,小说也反映了人性中的弱点,如胆小、保守、自私等,警示人们要勇于突破自我,追求自由和进步。
从哲学角度看,“套子”象征着一种束缚和限制,提醒人们要正确认识自我和世界,打破思维定式。
(六)品味语言(8分钟) 找出文中你认为幽默讽刺的语句,反复朗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师举例分析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如“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通过这些夸张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别里科夫的滑稽可笑,增强了讽刺效果。
引导学生总结幽默讽刺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使文章具有趣味性,更能吸引读者;同时有力地批判了社会现实和人物的丑恶本质。
(七)拓展延伸(5分钟) 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身边有没有类似别里科夫这样“装在套子里的人”,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成为这样的人。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八)课堂总结(2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小说的主题以及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小说中获得启示,在生活中勇敢地面对挑战,打破束缚,追求自由和美好的生活。
(九)布置作业(1分钟) 仿照课文,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字数不少于300字。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沙皇专制制度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小说背景的理解。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套子”的含义,领悟小说的深层意蕴。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激发学生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剖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征。
理解小说主题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教学难点 挖掘小说中蕴含的人性思考和社会意义。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对待“套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沙皇专制统治时期社会压抑、人们生活困苦的视频资料,营造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
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他们可能会有哪些表现?由此引出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介绍背景,了解作者(3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契诃夫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以及《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对作者和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重点强调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思想的禁锢,为理解小说的主题奠定基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纠正读音和字形错误。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围绕他发生了哪些事情?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主人公是别里科夫。
围绕他发生了他的套子生活、与华连卡的恋爱以及最终的死亡等事情。
小说以别里科夫的活动为线索,将各种事件串联起来。
(四)研读文本,分析形象(20分钟) 分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文中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并填写表格。
|描写角度|相关语句|性格特点| |---|---|---| |外貌|“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胆小怕事、因循守旧| |语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保守、恐惧变革| |动作|“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胆小、脆弱| |心理|“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盲目服从、维护旧制度|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教师引导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共同完善对别里科夫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师总结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别里科夫是一个被沙皇专制制度扭曲了灵魂的可怜人,他既是受害者,又是旧制度的维护者。
他的存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人们思想的麻木。
(五)深入探究,把握主题(12分钟) 提出问题:小说为什么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题?“套子”有什么象征意义?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文本内容,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套子”象征着沙皇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束缚,也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恐惧和保守。
别里科夫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不敢面对现实,不敢接受新事物,最终在恐惧中死去。
小说的主题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批判了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和腐朽,揭示了它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另一方面也警示人们要敢于打破束缚,追求自由和真理,不要被传统观念和陈规陋习所禁锢。
(六)赏析语言,体会特色(8分钟) 多媒体展示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句,如“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其幽默讽刺的效果。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达到幽默讽刺的目的,如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
总结幽默讽刺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使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增强了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力度,同时也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七)联系现实,拓展思考(5分钟) 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存在类似“套子”的东西?这些“套子”对我们的生活和成长有什么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全班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套子”,鼓励学生勇敢地突破束缚,积极创新,追求自由和美好的生活。
(八)课堂总结(2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小说的主题以及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小说中汲取教训,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反思自己,勇于打破常规,做一个追求自由、积极向上的人。
(九)布置作业(1分钟)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理解和感悟,字数不少于600字。
以小组为单位,将小说改编成一个短剧,下节课进行表演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