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理解诗歌意象,感受诗人真挚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学习诗歌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不同阶段的乡愁内涵,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把握诗歌深层的爱国情怀以及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播放歌曲《故乡的云》,营造思乡氛围。
提问学生在离开家乡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思乡经历,从而引出课题《乡愁》。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 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思考诗歌分为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针对朗读问题进行指导。
(三)精读诗歌,理解意象(15 分钟) 引导学生逐节分析诗歌,找出每节中表示乡愁的具体事物(意象),即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提问:为什么诗人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邮票象征着通信,在小时候,诗人只能通过书信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船票连接着游子和爱人,表达了对妻子的牵挂;坟墓阴阳相隔,体现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怀念;海峡阻断了大陆和台湾,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四)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0 分钟) 提问:诗歌四个小节所表达的乡愁在情感上有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总结:从个人的母子情、夫妻情,逐渐上升到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情感层层递进,由浅入深。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五)总结写法,拓展延伸(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总结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让学生仿照《乡愁》,以“母爱”或“友情”为主题,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创作一首短诗。
(六)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 分钟) 课堂小结:回顾诗歌内容、情感和写作手法,强调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作业布置:背诵《乡愁》;完成课堂上创作的短诗,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故乡的云》音频文件 六、教学板书设计 阶段 意象 情感 小时候 邮票 母子情 长大后 船票 夫妻情 后来啊 坟墓 丧母之痛 而现在 海峡 爱国情 《乡愁》教案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深沉的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难点:领悟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感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展示一些关于故乡风景、亲人团聚等图片,创设情境。
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引出“乡愁”这一主题,进而导入课文《乡愁》。
(二)预习展示(7 分钟) 请学生介绍作者余光中及其创作风格。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如“窄(zhǎi)”“矮(ǎi)”“邮(yóu)”等读音,以及“乡愁”“邮票”等词语的理解。
(三)朗读诗歌,感受韵律(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思考诗歌的押韵规律。
教师讲解诗歌的押韵方式(如“ou”韵),指导学生划分诗歌节奏。
开展朗读比赛,让学生分组朗读,评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四)研读诗歌,剖析意象(15 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与乡愁的联系。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每个意象所承载的情感内涵。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邮票虽小,却传递着对母亲的思念;船票虽轻,却承载着对妻子的牵挂;坟墓冰冷,隔绝了生者与死者,凸显了对母亲的悲痛;海峡宽阔,阻断了两岸的往来,凝聚着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五)体悟情感,升华主题(10 分钟) 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深层情感。
提问:诗人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乡愁?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总结:诗歌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思乡之情,更反映了当时台湾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共同心愿,升华了爱国主题。
全班齐读诗歌,带着对诗歌情感和主题的深刻理解,读出深情。
(六)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 分钟) 课堂总结:回顾诗歌内容、意象、情感和主题,强调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作业布置:收集整理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并与《乡愁》进行比较阅读,写出心得体会。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作者相关资料、思乡主题诗歌素材 六、教学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意象: 邮票 —— 母子情 船票 —— 夫妻情 坟墓 —— 丧母哀 海峡 —— 爱国心 《乡愁》教案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熟练朗读并背诵诗歌,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深入理解诗歌意象,分析诗歌结构,体会诗人细腻而深沉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尝试诗歌创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意象的内涵,感受诗人情感的层次变化。
难点:领会诗歌的艺术魅力,能够借鉴诗歌的创作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游子返乡的视频,视频中展现游子对故乡的急切盼望以及见到故乡时的激动心情。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视频中游子的情感是什么,是否有过类似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乡愁》。
(二)诗歌朗读(10 分钟) 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边听边标注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互相倾听、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请个别学生朗读,教师针对朗读情况进行点评,重点指导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三)意象解读(15 分钟) 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提问:这些意象分别代表了人生的哪几个阶段?每个意象又是如何具体体现乡愁的?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深入分析:小时候,邮票是与母亲联系的纽带,体现了对母亲的依赖和思念;长大后,船票连接着与爱人的相聚,表达了对妻子的牵挂;后来,坟墓成为生死相隔的界限,饱含着对母亲的沉痛悼念;现在,海峡成为阻隔两岸的屏障,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渴望。
(四)结构与情感分析(10 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结构,提问: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结构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诗歌采用了整齐的排比句式,四个小节结构相似,形式上呈现出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同时也使情感表达层层递进,逐步深化。
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结构与情感表达之间的紧密联系。
(五)艺术特色与创作实践(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借物抒情、意象运用、节奏韵律等。
布置创作任务:让学生仿照《乡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以“成长的烦恼”为主题创作一首短诗。
(六)课堂总结与作业(5 分钟)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意象、结构、情感和艺术特色,强调诗歌的独特魅力。
作业布置:完成课堂上的创作短诗;背诵《乡愁》,并录制自己的背诵音频发送到班级群里。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游子返乡视频素材 六、教学板书设计 人生阶段 意象 情感 结构特点 小时候 邮票 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 船票 对妻子的牵挂 排比句式, 后来啊 坟墓 对母亲的悼念 回环往复, 而现在 海峡 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情感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