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感受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夸张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诗歌意境。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叛逆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奇幻瑰丽的想象和夸张手法。
体会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在梦境描写中蕴含的情感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所表达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天姥山的图片和视频,介绍天姥山的地理位置和传说故事,引发学生兴趣,提问:“假如你有机会梦游天姥山,你会看到什么?”从而引入课题。
新授(30分钟) 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 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经历、诗歌风格以及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初读诗歌(10分钟)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跟读,然后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指导。
疏通文意(10分钟) 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诗歌,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讨论交流,尝试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共性问题,并强调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内容分析(5分钟) 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结构,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
明确诗歌分为入梦缘由、梦游历程、梦醒感慨三个部分。
研读赏析(20分钟) 分析梦境(10分钟) 让学生找出描写梦境的段落,思考梦境中描绘了哪些奇幻的景象。
分析“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运用的衬托手法。
探讨“飞度镜湖月”“迷花倚石忽已暝”等诗句中动词的妙处,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体会情感(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梦境中的情感体验,以及梦醒后的感慨。
分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诗所表达的诗人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李白的生平,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诗歌内容,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强调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以及蔑视权贵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布置作业(5分钟) 背诵并默写《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我心中的李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对李白及其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与创作风格,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掌握诗歌中想象、夸张、对比等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追求自由、反抗权贵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艺术感染力。
理解诗人通过梦境表达的情感和人生追求。
难点 解读诗歌中象征和隐喻的含义,深入领会诗歌的深层意蕴。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李白诗歌朗诵的音频,营造古典文化氛围。
提问学生对李白的了解,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李白的经典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预习检查(7分钟) 请学生回答课下预习时整理的生字词读音和释义。
随机抽取学生背诵诗歌,检查预习背诵情况。
文本解读(25分钟) 整体感知(5分钟) 学生齐声朗读诗歌,思考诗歌的行文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诗歌从“梦因—梦境—梦悟”三个方面展开。
入梦之由(5分钟) 分析开篇几句,探讨诗人为什么要写瀛洲和天姥山。
指出诗人运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天姥山的高大神秘,为下文梦游做铺垫。
梦游奇景(10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梦境部分描写的景物特点,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等语句,感受诗歌的磅礴气势和奇幻色彩。
探讨诗人描写这些奇幻梦境的用意。
梦醒之叹(5分钟) 引导学生理解“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所表达的梦醒后的失落感。
分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诗人的高尚气节。
艺术特色分析(10分钟) 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想象、夸张、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请学生举例说明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起到的作用。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这些手法对表现诗歌主题和情感的重要性。
拓展延伸(5分钟)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如何坚守内心的原则和追求。
课堂总结(3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诗歌的精彩之处和诗人传达的精神。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欣赏李白的其他作品。
作业布置(2分钟) 仿照《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创作一首短诗,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或幻想。
收集整理李白其他表达人生志向的诗歌,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准确流畅地背诵全诗。
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了解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其联想和想象能力。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奇幻景象。
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豪迈奔放的情感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和奇特的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把握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 领悟李白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层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问题引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5分钟) 开展“诗词猜猜猜”游戏,教师描述一些李白诗歌的特点或名句片段,让学生猜出是李白的哪首诗。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兴趣,自然导入《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歌初赏(10分钟) 利用多媒体播放诗歌的朗诵音频,同时展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意境。
学生轻声跟读,注意语音、语调、语速和停顿。
请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诗歌给自己的第一印象。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读完诗歌后的初步感受,教师进行简单点评。
文意疏通(15分钟)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生自主翻译诗歌,将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教师提出一些重点字词和句子,如“信”“语”“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等,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其含义和用法。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和答疑。
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翻译内容,互相纠正错误,完善译文。
深入探究(20分钟) 梦境剖析(10分钟) 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梦境部分,划分梦境的不同阶段,概括每个阶段的主要景象。
分析每个阶段景象的特点,如色彩、声音、动态等,体会诗人是如何运用文字营造奇幻的梦境氛围。
探讨梦境中不同景象所象征的意义,以及它们与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联系。
情感探寻(10分钟) 让学生找出诗歌中表达诗人情感的关键语句,分析这些语句所蕴含的情感。
结合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探讨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如对自由的向往、对权贵的蔑视、对人生的感慨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诗歌前后情感的变化,思考这种变化的原因和作用。
艺术品鉴(10分钟) 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想象、夸张、拟人等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的特点。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独特见解,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和总结。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点知识、艺术特色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诗歌;以“梦游[某地]”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300 - 500字的短文,模仿李白的写作风格,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