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一 一、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举世无双、所向披靡”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领悟作者是如何把兵马俑的特点写具体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秦兵马俑的特点。
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秦兵马俑所展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受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一段秦兵马俑的视频片段,展示兵马俑壮观的场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秦兵马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秦兵马俑》,去领略这一世界奇迹的魅力。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如“弩(nǔ)、铠(kǎi)、俑(yǒng)”等。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结合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联系生活实际等。
重点讲解“举世无双、所向披靡、南征北战”等词语。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秦兵马俑写了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课文先写秦兵马俑的价值和规模宏大,接着分别介绍了兵马俑的各类类型,最后总结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三)精读课文,感受特点(18 分钟) 学习第 2 自然段,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指名读第 2 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如“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 20000 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
”引导学生通过数字体会规模之大。
指导朗读,读出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气势。
学习第 3 - 9 自然段,了解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自由读这部分内容,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板书: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等。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仔细阅读相关段落,思考:这种兵马俑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汇报。
以将军俑为例,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身材魁梧,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等词句,体会将军俑的神态自若、久经沙场。
指导朗读,读出不同类型兵马俑的特点。
总结作者描写兵马俑的方法:通过外貌、动作、神态描写,把兵马俑写得栩栩如生。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7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秦兵马俑的特点。
提问:为什么说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明确:因为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它们不仅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更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所以在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激发情感:秦兵马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抒发民族自豪感。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5 分钟)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兵马俑的知识,或者观看纪录片《复活的军团》,进一步感受秦朝的历史文化。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 4 - 7 自然段。
仿照课文描写兵马俑的方法,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片段写作,注意写出其特点。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二 一、教学目标 会写“誉、蔽”等 11 个字,会认“俑、魁”等 7 个字,能正确读写“享誉世界、身材魁梧”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感受秦兵马俑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描写秦兵马俑特点的语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秦兵马俑的壮观气势。
教学难点 体会秦兵马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究欲望。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歌曲《秦始皇与兵马俑》,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
展示一组秦兵马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导入:秦兵马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字典或同桌互助解决读音和书写问题。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纠正读音错误。
强调“弩(nǔ)、旄(máo)”等字的读音。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的笔顺动画,指导学生书写易错字,如“誉、蔽”等。
理解词语的意思。
通过图片、动作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颔首低眉、目光炯炯、跃跃欲试”等词语。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朗读是否通顺、流利。
(三)精读感悟,体会特点(15 分钟)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秦兵马俑的? 参考答案:课文从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几个方面介绍秦兵马俑。
学习“规模宏大”部分 指名读第 2 自然段,画出表现规模宏大的语句。
引导学生分析数字“20000 平方米、五十个篮球场、近八千个”的作用,体会作者通过列数字的方法准确地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
指导朗读,读出规模宏大的气势。
学习“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部分 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一种兵马俑进行深入研究,完成学习单。
学习单内容包括:兵马俑的名称、特点、作者描写的方法。
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兵马俑外貌、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感受兵马俑的个性特点。
全班一起朗读描写不同兵马俑的段落,加深印象。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7 分钟) 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总结作者描写秦兵马俑的方法,如总分总的结构、列数字、外貌动作神态描写等。
让学生说说这些写作方法的好处,学习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拓展延伸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口头作文。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秦兵马俑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3 分钟)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秦兵马俑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希望同学们能继续探索祖国的历史文化。
布置作业 抄写文中的生字词和自己喜欢的句子。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三 一、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深入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秦兵马俑的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秦兵马俑的特点。
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秦兵马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朗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3 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秦兵马俑吗?对于秦兵马俑,你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梳理问题,引出课题《秦兵马俑》,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采用多种形式认读,如开火车读、指名读等。
运用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举世无双、所向披靡、神态自若”等词语的意思。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课文主要介绍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展现了其艺术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8 分钟) 学习第 2 自然段,探究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学生自由读第 2 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说明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 引导学生从数字、比较等方面分析,如“总面积近 20000 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体会作者说明方法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指导朗读,读出规模宏大的震撼之感。
学习第 3 - 9 自然段,探究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介绍了几种兵马俑?每种兵马俑有什么独特之处? 各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描写将军俑“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体会兵马俑的个性特点。
开展“我来当导游”活动,让学生选择一种兵马俑,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7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秦兵马俑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方法。
提问:秦兵马俑为什么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明确:因为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丰富多样且每个都个性鲜明,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组织学生交流:秦兵马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抒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五)拓展作业,巩固提升(5 分钟) 拓展作业 让学生制作一份关于秦兵马俑的手抄报,内容可以包括秦兵马俑的图片、特点、历史背景等。
鼓励学生阅读与秦朝历史相关的书籍,如《大秦帝国》,进一步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课堂总结: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秦兵马俑,更能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