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信客教案(范文3篇)

《信客》教案 一 一、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如“唏嘘、噩耗、呵斥”等,理解词语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信客的主要事迹,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信客的敬重和同情之情。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概括信客的事迹,分析信客的人物形象。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信客这一职业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寄寓其中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提问学生:在现代社会,人们通过哪些方式传递信息?(电话、短信、微信等) 引出在通讯不发达的过去,有一种专门为人们传递信件、物品的职业——信客。

板书课题《信客》,引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释义问题。

教师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如“噩(è)耗、猝(cù)然、昏厥(jué)”等,纠正读音。

通过举例、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接济、世故、绘声绘色”等词语的意思。

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信客写了哪些事情? 参考答案:信客初当信客的原因;信客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如被怀疑、遭诬陷;信客转行当教师等事情。

(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18 分钟) 分组讨论:从文中找出描写信客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分析信客的人物形象。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总结 从信客长途跋涉送信送物,“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可见信客生活困苦但无奈选择这份艰辛职业,体现其吃苦耐劳。

面对无端的怀疑和诬陷,“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表现出信客的善良宽容、忍辱负重。

“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信客在实在无法忍受时才放弃,显示出他的任劳任怨。

再次朗读描写信客的相关段落,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研读文本,体会情感(7 分钟) 提问: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信客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对信客充满了敬重和同情。

敬重信客的职业道德和高尚品质,同情信客生活的艰难和遭遇的不公。

引导学生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如“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分析作者用词蕴含的情感。

(五)总结写法,拓展延伸(5 分钟) 总结写作手法:回顾课文,总结作者通过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其作用。

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身边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品德高尚的人,分享他们的故事。

(六)布置作业(2 分钟) 仿照课文,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字数不少于 300 字。

收集整理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下节课分享。

《信客》教案 二 一、教学目标 积累文中重点字词,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信客职业的特点。

深入分析信客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注与赞美。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脉络,概括信客的工作经历和特点。

分析信客的人物形象,学习其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信客所代表的底层劳动者在社会变迁中的命运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反映过去人们生活场景的视频,展示当时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的状况。

创设情境提问: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要给远方的亲人传递消息或物品,你会怎么办?引出信客这一职业。

板书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10 分钟)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层意。

参考答案: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 2 段):介绍信客这个职业的由来及做信客的条件;第二部分(第 3 - 15 段):写信客的工作经历,包括工作的艰辛、被误解等;第三部分(第 16 - 17 段):写信客由于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而辞职;第四部分(第 18 - 27 段):写信客辞职后当教师,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精读品味,分析形象(15 分钟) 提出问题:信客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依据进行分析。

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圈点批注相关语句,分析信客的性格特点。

小组内交流分享,推选代表发言。

从信客对老信客的承诺“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

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

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

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

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可以看出信客的诚信负责。

从信客在处理同乡遗物时的做法,“他跪在坟头请老人原谅:从此不再做信客。

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体现信客的善良厚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信客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信客的赞美之情。

(四)深入探究,感悟主题(7 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信客这一职业在当时的社会中有什么意义? 明确:信客连接了乡村与城市,传递着人们的情感和信息,促进了乡村与外界的交流,是乡村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

同时,信客的存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和他们之间淳朴的情谊。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信客的一生,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信客的故事,赞美了信客这类底层劳动者善良、诚信、任劳任怨的美好品质,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病,如人们的猜疑、对他人的不理解等,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美好人性的追求。

(五)课堂小结,拓展作业(3 分钟)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信客的人物形象、职业意义和文章主题。

拓展作业 以“我心目中的信客”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信客的认识和感受。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过去民间职业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信客》教案 三 一、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提升语文基础知识水平。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通过对比衬托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劳动、珍惜人间真情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信客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学习对比衬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以及文章深层的社会意义。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3 分钟) 与学生交流: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帮别人传递过重要的东西或者消息?那在过去,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时候,人们靠什么传递信息呢? 由此引出信客这一职业,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带着好奇进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7 分钟)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读音和词义问题。

教师通过 PPT 展示生字词,进行读音纠正和词义讲解,如“诘(jié)问、吊唁(yàn)、伎俩(jì liǎng)”等。

开展字词小练习,如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意思写词语等,巩固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三)精读课文,分析手法与形象(18 分钟)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对比衬托的语句,思考其作用。

如老信客与年轻信客的对比,老信客因为一条红绸带坏了名声,而年轻信客坚守诚信,突出了年轻信客的纯洁和坚守职业道德。

信客与其他人的对比,其他人对同乡的死讯麻木不仁,而信客却为此伤心难过,突出了信客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结合对比衬托手法,分析信客的人物形象 从信客面对困难和误解时的态度,如“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

”可以看出信客的宽容大度、善解人意。

从信客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体现信客的敬业精神。

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描写信客的关键段落,加深对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的理解。

(四)研读文本,领会主旨(7 分钟) 提出问题:文章结尾信客成为了受人尊敬的老师,这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表明信客凭借自己的高尚品质最终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和尊重,也暗示了美好品德的力量,即使身处困境,只要坚守善良、诚信等品质,终会得到回报。

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美好品德的呼唤和认可。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信客的故事,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信客的故事,启示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善良宽容、有责任感的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坚守职业道德和美好品质,同时也让我们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尊重那些默默奉献的劳动者。

(五)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 分钟)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信客的人物形象、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文章主旨和人生启示。

作业布置 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突出其性格特点,字数 400 字左右。

阅读余秋雨的其他作品,如《文化苦旅》,感受其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