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朋友》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镶银、胸脯、诅咒、咕哝”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外祖母深深的情感。
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感受外祖母的形象特点,体会外祖母对作者的深远影响,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分析外祖母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外祖母的深厚感情。
学习文中通过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体会外祖母的爱对作者成长产生的深刻影响。
深入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蕴含的情感。
三、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
通过反复阅读文本,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借鉴文中写作手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四、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等。
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等。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本文节选自《童年》,通过对外祖母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外祖母对阿廖沙的关爱和影响。
背景资料:高尔基生活在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最残暴的时期。
当时,俄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之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在这样的环境下,高尔基的童年充满了苦难和不幸。
然而,外祖母的善良、乐观、坚强等品质给了他温暖和力量,成为他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支撑。
五、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镶银( ) 胸脯( ) 诅咒( ) 咕哝( ) 两颊( ) 颤动( )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诅咒: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丰润: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咕哝: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文章围绕主人公写了哪些事情?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六、课堂研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是一段充满欢乐与温馨的时光,在我们的童年记忆中,总有一些人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或许是我们的亲人、朋友,或许是老师。
今天,让我们走进高尔基的童年,去认识他童年的一位重要朋友——外祖母,看看外祖母给高尔基的童年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二)检查预习 请几位同学回答预习中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请一位同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三)文本研读 分析外祖母的形象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外祖母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用不同符号标记出来。
小组内交流讨论,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外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外貌描写:“她长得圆圆的,头大眼睛也大,鼻子松软可笑;她穿一身黑衣裳,整个人都是柔软的,好玩极了。
”这段外貌描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体现了外祖母怎样的特点? 语言描写:“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从外祖母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她怎样的情感? 动作描写:“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这段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总结外祖母的形象特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对外祖母有着怎样的情感?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结合作者的童年经历,谈谈外祖母的爱对作者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写作手法 本文在塑造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等多种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学习了本文的写作手法,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外祖母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请运用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等方法,写一个片段,描述这个人。
推荐阅读高尔基的《童年》全书,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童年经历,感受作品的魅力。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
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善良、慈爱、乐观、坚毅的外祖母形象,感受到了作者对外祖母深深的敬爱之情。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通过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用心观察身边的人,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记录下那些美好的瞬间。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6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将课堂上写的人物描写片段进行修改完善,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