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一) 环境管理 供应室应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区域之间有实际屏障,路线采用强制通过的方式,不交叉、不逆行。
各区域保持清洁、干燥,每日进行湿式清扫,地面、墙面、天花板等表面定期消毒。
污染区在回收器械后及时进行终末消毒。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必要时配备空气净化设备,定期监测空气质量。
人员管理 供应室工作人员应接受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培训,掌握消毒、灭菌、隔离等技能,每年进行考核。
进入工作区域必须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口罩、专用鞋,在不同区域操作时按要求更换防护用品,接触污染物品后及时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患有传染病或皮肤有伤口的工作人员应暂时调离供应室工作岗位。
物品回收处理 回收的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密闭转运至污染区,避免在运输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
回收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对回收物品进行初步分类,有明显污染的器械先进行预处理,浸泡于含氯消毒剂中。
采用合适的清洗设备和清洁剂,按照操作规程对器械进行清洗,确保清洗质量,防止污垢、血迹残留。
消毒灭菌管理 根据物品的性质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如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等。
消毒灭菌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和检测,确保其性能良好。
每次灭菌操作应进行物理、化学监测,定期进行生物监测。
灭菌后的物品应存放在无菌区,分类放置,并有明显标识,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无菌物品存放架应保持清洁干燥,距地面≥20cm,距墙壁≥5cm。
无菌物品发放管理 无菌物品发放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发放人员穿戴清洁工作服、口罩、帽子,洗手或手消毒后进行操作。
发放时认真核对无菌物品的名称、数量、灭菌日期、有效期等信息,确保发放物品质量合格。
运送无菌物品的工具应保持清洁、密闭,定期消毒,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
监测与监督 定期对供应室的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等进行微生物监测,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整改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定期对供应室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督促整改,确保感染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二) 布局与设施要求 供应室建筑布局应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要求,三区划分明确,标志清楚。
缓冲间应设洗手设施,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
配备完善的清洗、消毒、灭菌设备,如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压力蒸汽灭菌器、低温灭菌器等,并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各区域应配备足够的照明设施,保证操作环境明亮。
污染区、清洁区应安装通风换气装置,保持空气清新。
人员培训与防护 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年参加医院组织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不少于[X]学时,新上岗人员应进行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在工作中,工作人员应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在污染区进行器械回收、清洗时,应穿戴防水围裙、护目镜、手套等;在无菌区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穿戴无菌衣、口罩、帽子等。
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培训,提高应对职业暴露的能力,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物品处理流程 回收: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由使用科室初步处理后,密闭送至供应室污染区。
回收人员应与使用科室人员做好交接,登记物品的名称、数量、来源等信息。
清洗:根据器械的材质、污染程度和类型选择合适的清洗方法和清洁剂。
精密、复杂器械应采用手工清洗与机械清洗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清洗彻底,去除所有可见污染物和有机物。
消毒:清洗后的器械应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物理消毒或化学消毒方法。
消毒后的器械应达到卫生消毒标准,方可进入包装环节。
包装:包装材料应符合要求,常用的有医用皱纹纸、无纺布、纸塑袋等。
包装时应注意器械的摆放和标识,注明物品名称、数量、灭菌日期、有效期等信息。
灭菌:根据物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严格按照灭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灭菌过程中应进行全程监测,确保灭菌效果可靠。
无菌物品储存与发放 无菌物品应存放在专门的无菌存放间,温度保持在 20℃以下,湿度保持在 60%以下。
存放架应定期清洁消毒,防止灰尘和微生物污染。
无菌物品发放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发放记录应完整,包括发放日期、物品名称、数量、领用科室等信息。
发放过程中如发现无菌物品有破损、潮湿、过期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发放,并进行相应处理。
感染监测与持续质量改进 供应室应建立感染监测制度,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等进行监测。
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进行微生物监测,每季度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生物监测。
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整改效果,实现持续质量改进,确保供应室工作质量和医院感染防控安全。
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三) 区域管理 污染区:主要承担器械回收、分类和初步清洗工作。
进入污染区的工作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口罩、帽子、手套等防护用品。
污染区内的设备和物品应专用,定期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污染。
清洁区:负责器械的进一步清洗、干燥、检查、包装等工作。
清洁区应保持清洁卫生,工作人员进入前应更换工作服、鞋,洗手或手消毒。
清洁区内的物品应摆放整齐,避免混乱。
无菌区:是无菌物品储存和发放的区域。
进入无菌区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穿戴无菌衣、口罩、帽子等。
无菌区内的温度、湿度应符合要求,定期进行环境清洁和消毒。
物品管理 回收物品管理:使用后的物品应及时回收,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细菌滋生。
回收时应注意保护工作人员,防止锐器伤。
对特殊感染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进行单独回收和处理,采用特殊的消毒灭菌方法。
一次性物品管理: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必须从正规渠道采购,验收时应检查产品的包装、标识、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
使用后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进行分类收集、暂存和转运,严禁重复使用。
消毒灭菌物品管理:消毒灭菌后的物品应妥善保存,防止再次污染。
无菌物品的有效期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超过有效期的物品应重新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消毒灭菌管理 制定详细的消毒灭菌操作规程,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消毒灭菌剂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并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
定期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对压力蒸汽灭菌器、环氧乙烷灭菌器等关键设备,应定期进行性能检测和验证,保证灭菌效果的可靠性。
做好消毒灭菌记录,包括消毒灭菌日期、时间、物品名称、数量、消毒灭菌方法、操作人员等信息,记录应保存完整,以备追溯和查询。
人员卫生与操作规范 供应室工作人员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工作服。
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均应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在无菌物品的包装、储存、发放过程中,避免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接触。
进行无菌操作时,应确保操作环境清洁、宽敞,减少人员走动和交谈。
医疗废物管理 供应室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如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等,分别放入相应的专用容器内,容器应有明显的标识。
医疗废物暂存时间不宜过长,应按照规定及时转运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点。
转运过程中应确保医疗废物包装完好,防止泄漏和扩散。
工作人员在处理医疗废物时,应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品,防止职业暴露。
医疗废物处理结束后,应对工作区域和使用的工具进行消毒处理。
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四) 制度建设与落实 建立健全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感染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感染管理制度,使其熟悉并严格执行各项规定。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供应室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及时纠正和处理。
环境清洁与消毒 制定详细的环境清洁消毒计划,明确各区域的清洁消毒频次、方法和责任人。
每日对供应室各区域进行清洁,每周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
地面、墙面、门窗等表面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消毒浓度和作用时间应符合要求。
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机等方法,定期进行效果监测。
对污染区的设备和工具,如回收车、清洗槽等,每次使用后应进行消毒处理;清洁区和无菌区的设备和物品应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物品清洗与消毒灭菌质量控制 建立物品清洗质量监测制度,定期对清洗后的器械进行检查,确保器械表面无污垢、血迹残留。
可采用目测、放大镜观察或隐血试验等方法进行监测。
消毒灭菌过程应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应同步进行。
物理监测应记录消毒灭菌设备的运行参数,化学监测应使用合格的化学指示物,生物监测应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
对消毒灭菌不合格的物品,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重新清洗、消毒灭菌等,并做好记录。
无菌物品管理与发放 无菌物品应按照品种、规格、批次等分类存放,并有明显的标识。
存放架应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无菌物品受潮、发霉。
定期对无菌物品进行盘点和检查,发现有过期、损坏、污染等情况应及时清理。
无菌物品发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确保临床使用的无菌物品质量安全。
发放无菌物品时,应与领用科室做好交接,双方签字确认。
发放记录应详细,包括发放日期、物品名称、规格、数量、领用科室、领用人等信息。
职业安全防护 为供应室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职业安全防护用品,如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手套、防水鞋等,并确保防护用品的质量和适用性。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培训,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培训内容应包括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防护措施、应急处理方法等。
发生职业暴露后,工作人员应立即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接受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医院应建立职业暴露登记档案,跟踪观察暴露人员的健康状况。
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五) 组织管理 成立供应室感染管理小组,由供应室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各岗位骨干人员。
感染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落实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定期召开会议,讨论解决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明确供应室感染管理小组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供应室的感染防控工作。
供应室应定期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汇报工作情况,接受其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
人员培训教育 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进行分层级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感染基础知识、消毒灭菌技术、无菌操作原则、职业安全防护等。
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如集中授课、现场演示、网络学习、案例分析等,提高培训效果。
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激励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新入职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必须接受专门的供应室感染管理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
物品流转过程管理 回收环节:使用科室应在规定时间内将使用后的物品送至供应室污染区,回收人员应认真核对物品的种类、数量,并检查物品的污染情况。
对特殊污染物品应进行标记,单独处理。
清洗环节:根据器械的材质、结构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清洗设备和清洗剂。
清洗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器械,避免损坏。
清洗后的器械应进行质量检查,确保清洗质量达标。
消毒环节: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选择消毒方法和消毒剂,控制消毒浓度、时间和温度等参数。
消毒后的器械应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包装环节:包装材料应符合无菌要求,包装时应注意器械的摆放和标识,确保无菌屏障的完整性。
包装好的物品应注明灭菌日期、有效期等信息。
灭菌环节:根据物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严格执行灭菌操作规程。
灭菌后应进行灭菌效果监测,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确保灭菌质量可靠。
监测与评估 建立全面的监测体系,对供应室的环境、物品、设备等进行定期监测。
监测项目包括空气微生物、物体表面微生物、工作人员手微生物、消毒灭菌效果等。
对监测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和评估,绘制监测数据图表,观察数据变化趋势。
如发现监测结果异常,应立即查找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跟踪整改效果。
定期对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供应室的感染管理水平。
应急管理 制定供应室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各人员的职责分工。
应急预案应包括火灾、水浸、消毒灭菌设备故障、突发感染事件等情况的应对措施。
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
演练结束后,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修订,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发生感染突发事件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采取隔离、消毒、排查等措施,防止事件扩散,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