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抢救工作制度(范文3篇)

抢救工作制度一 一、目的 规范医院抢救工作流程,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医院内所有科室的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

三、具体制度 组织管理 成立医院抢救工作领导小组,由业务院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医务科、护理部及各临床科室主任。

负责制定和修订抢救工作制度、流程,协调全院抢救资源,指导和监督各科室抢救工作的开展。

各科室成立本科室抢救小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护士长担任副组长,小组成员包括医生、护士等。

明确小组成员职责分工,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抢救工作。

抢救设备与药品管理 各科室应配备齐全的抢救设备和药品,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洗胃机、气管插管设备、常用急救药品等,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抢救设备和药品应定点放置,保持完好备用状态。

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保养和校准,确保设备性能正常,药品在有效期内且数量充足。

做好相关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处理。

抢救设备和药品使用后应及时清理、消毒、补充和归位,以备下次使用。

患者抢救流程 患者到达科室后,医护人员应立即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应立即启动抢救程序,就地抢救,避免不必要的搬运。

医生应迅速做出诊断,制定抢救方案,并下达医嘱。

护士应严格执行医嘱,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准确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及抢救措施的实施情况。

在抢救过程中,如需多科室协作,首诊科室应及时通知相关科室会诊。

相关科室接到通知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参与抢救,共同制定和实施抢救方案。

对于需要转科或转院的患者,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由首诊科室负责联系接收科室或医院,并安排专人护送。

护送过程中应携带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品,确保患者安全。

抢救记录 抢救记录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变化、抢救时间、抢救措施、用药情况、参加抢救人员等内容。

记录应准确、完整、及时,体现抢救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医护人员应认真书写抢救记录,签名确认。

上级医师应及时审核并签字。

抢救后的总结与评估 抢救结束后,科室应组织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对抢救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

分析患者病情、抢救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将总结评估结果记录在案,作为科室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的依据。

同时,对在抢救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

抢救工作制度二 一、总则 为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生存率,特制定本制度。

二、人员职责 值班医师 坚守岗位,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接到抢救通知后,应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负责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和紧急处理,下达抢救医嘱。

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患者病情及抢救进展情况,根据上级医师的指示调整抢救方案。

负责书写抢救记录,做好与其他科室及家属的沟通工作。

值班护士 熟练掌握各种抢救设备和药品的使用方法,在医师到达前,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理,如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

严格执行医嘱,准确、及时地完成各项护理操作,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向医师报告。

协助医师做好抢救工作的记录,负责抢救现场的物品管理和环境整理。

上级医师 接到值班医师的汇报后,应尽快赶到现场指导抢救工作。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合理的抢救方案,并组织实施。

协调各科室之间的协作,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对疑难问题及时组织会诊,必要时请求院内或院外专家支援。

护士长 组织和协调本科室的护理人员参与抢救工作,合理安排人力,确保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负责抢救设备和药品的管理,保证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在抢救过程中,及时补充所需物品。

三、抢救设备与物资管理 医院设立专门的抢救物资储备库,集中存放各类抢救设备和物资,如大型急救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血液制品等。

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期盘点和更新。

各科室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品专柜,实行“五定”管理,即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确保设备完好率达到100%,药品无过期、变质现象。

抢救设备和物资使用后应及时补充和更新,损坏的设备应及时报修。

对于特殊或稀缺的物资,应建立预警机制,提前做好储备和调配工作。

四、会诊与转诊制度 对于涉及多学科的急危重症患者,首诊科室应及时邀请相关科室会诊。

会诊医师应在接到通知后10分钟内到达现场,认真查看患者,提出会诊意见,共同制定抢救方案。

若患者病情超出本院救治能力,经科室讨论和医务科批准后,应及时联系上级医院或有条件的专科医院转诊。

转诊前应向患者家属说明转诊的必要性和风险,取得家属同意,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转诊过程中应安排医护人员护送,确保患者安全。

五、培训与演练 医院定期组织全院性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等操作技能,以及常见急危重症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培训对象包括全体医护人员,新入职员工必须经过急救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各科室应结合本科室特点,每月组织至少一次急救演练,模拟不同类型的急危重症场景,检验和提高科室团队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

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抢救工作制度三 一、目的 加强医院抢救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抢救效率和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健康。

二、制度内容 抢救准备 各临床科室应制定完善的抢救预案,针对本科室常见的急危重症制定相应的抢救流程和措施,并定期组织学习和演练。

确保抢救区域环境整洁、宽敞、明亮,温度、湿度适宜,便于开展抢救工作。

抢救设备和药品应放置在固定位置,标识清晰,易于取用。

医护人员应熟悉本科室抢救设备和药品的种类、数量、存放位置及使用方法,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药品质量可靠。

患者接诊与评估 急诊室、病房等科室在接收急危重症患者时,应立即安排医护人员进行接诊。

接诊人员要迅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意识、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受伤部位、症状等,判断病情的紧急程度和严重程度。

根据评估结果,立即启动相应的抢救程序,将患者安置在合适的抢救区域,并通知相关医生到场。

抢救实施 医生到达现场后,应再次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评估,综合分析后制定具体的抢救方案。

抢救方案应明确治疗措施、用药种类和剂量、操作步骤等,并向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进行说明。

医护人员应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抢救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各项抢救操作。

在抢救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动作迅速、准确,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于需要进行特殊检查或治疗的患者,如手术、输血等,应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安排相关科室进行操作。

相关科室应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为抢救患者提供服务。

病情监测与记录 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持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等情况,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神志等,并做好详细记录。

记录内容应包括监测时间、数值、病情变化情况、采取的抢救措施及效果等。

抢救记录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不得漏记、错记或补记。

记录字迹要清晰,签名要规范。

家属沟通与告知 在抢救患者的同时,应及时安排专人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向家属告知患者的病情、抢救措施、预后情况等信息,尊重家属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对于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患者,要耐心做好家属的心理安抚工作,解答家属的疑问,争取家属对抢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如因病情需要进行特殊检查、治疗或使用贵重药品等,应事先向家属说明情况,征得家属同意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抢救后续工作 抢救成功后,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将其妥善安置到相应的病房进行进一步治疗和护理。

做好患者的交接工作,向病房医护人员详细介绍患者的病情、抢救过程及后续注意事项。

若抢救无效患者死亡,应做好尸体料理工作,并按照规定进行死亡病例讨论和上报。

同时,要做好家属的善后安抚工作。

对抢救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和物品进行清理、消毒、补充和归位,对抢救药品进行清点和补充,确保下次抢救时能够正常使用。

定期对抢救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抢救工作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