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一 一、手术室环境管理 手术室应划分为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非限制区,严格分区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每日手术前,用清水湿式擦拭手术间内各类物品表面及地面,保持清洁。
术后对手术间进行彻底清扫,清除各类垃圾及血迹污染。
定期对手术室空气进行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空气净化设备等方法。
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彻底的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空气细菌培养监测,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二、手术器械及物品消毒 所有手术器械必须严格按照消毒灭菌流程处理。
术后器械应先在污染区进行初步清洗,去除血迹、污渍等,再分类包装送消毒供应中心进行高温高压灭菌。
耐高温、耐湿的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不耐湿的物品如电子仪器、光学仪器等,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低温等离子体灭菌。
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使用合格产品,用后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严禁重复使用。
三、人员管理 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的洗手衣、裤、鞋,戴口罩、帽子。
外出时更换外出衣和鞋。
手术人员严格遵守外科手消毒规范,在进行手术操作前必须进行外科手消毒,消毒后双手保持在胸前无菌区域。
参观手术人员应提前申请,经手术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
参观人数应严格控制,且不得超过规定数量。
参观人员必须遵守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穿戴好相应的防护用品,在指定区域内活动,不得随意走动和触摸手术器械及物品。
四、患者管理 患者手术前应做好个人卫生,更换清洁病号服。
特殊感染患者应安排在隔离手术间进行手术,手术结束后对手术间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处理。
接送患者的平车应定期消毒,保持清洁。
接送隔离患者的平车应专车专用,用后进行彻底消毒。
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标本应妥善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检验后的标本按照医疗废物处理。
五、医疗废物管理 手术室应设置明显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容器,将医疗废物按照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等进行分类收集。
医疗废物应及时密闭转运至医院指定的暂存点,交接记录应完整、准确。
严禁在手术室内长时间存放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转运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职业暴露。
转运工具应定期消毒,保持清洁。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二 一、布局与环境要求 手术室布局合理,严格划分三区,并有明显标识。
限制区内包括手术间、刷手间、无菌物品存放间等;半限制区内有器械敷料准备室、麻醉准备室等;非限制区内有更衣室、办公室、接待室等。
手术间内保持整洁、安静,温度控制在22 - 25℃,湿度保持在40% - 60%。
每日手术前后对手术间进行清洁消毒,包括墙面、地面、无影灯、手术床等物体表面。
定期对手术室的空调系统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空气过滤效果良好,防止细菌滋生。
二、物品消毒灭菌 手术器械应遵循“先清洗、后消毒灭菌”的原则。
普通器械采用机械清洗或手工清洗后,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对于精密、贵重器械,应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清洗和消毒灭菌。
敷料类物品应采用高温高压灭菌,灭菌后应妥善保存,有效期内使用。
一次性敷料使用后应及时清理。
各种管道类物品如吸引管、导尿管等,使用后应立即冲洗干净,采用合适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浸泡消毒或环氧乙烷灭菌等。
三、无菌技术操作 手术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手术过程中保持无菌观念,避免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接触。
无菌手术与污染手术应分室进行,如无条件,应先进行无菌手术,后进行污染手术。
手术后及时对手术间进行消毒处理。
无菌物品应放置在专门的无菌物品存放间,按照有效期先后顺序摆放,并有明显标识。
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使用后的无菌物品不得放回无菌容器内。
四、感染控制措施 加强对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定期统计手术切口感染率,并进行分析总结,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对于特殊感染患者,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应严格执行隔离制度,手术间应挂隔离标志,手术结束后对手术间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包括空气、地面、物体表面等,所有器械应进行特殊处理后再送消毒供应中心。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严格洗手或进行手消毒,必要时戴手套,防止交叉感染。
五、监督与检查 手术室护士长负责每日对手术室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消毒隔离质量监测,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等的细菌培养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反馈,督促手术室落实整改措施,确保消毒隔离工作质量符合要求。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三 一、手术室区域划分与管理 手术室分为洁净区、准洁净区和非洁净区,各区域之间设置有效的屏障分隔,并有明确的标识。
洁净区内的手术间应保持正压通风,空气净化系统应持续运行,保证空气质量达到相应的洁净级别标准。
定期对空气净化系统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准洁净区内的物品应摆放整齐,保持清洁。
非洁净区应做好日常清洁和消毒工作,防止灰尘和杂物积聚。
二、手术器械及设备消毒 手术器械使用后应立即用含酶清洁剂浸泡预处理,去除血迹、油污等污染物,然后按照器械的材质和性能选择合适的清洗消毒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
对于腹腔镜、关节镜等内镜设备,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清洗、消毒和保养。
每次使用后先用流动水冲洗,再用专用的内镜清洗液浸泡消毒,最后用无菌水冲洗并干燥保存。
手术设备如超声刀、电刀等,使用后应擦拭干净,定期进行维护保养,防止漏电和交叉感染。
设备的电线、探头等部件应按照规定进行消毒处理。
三、无菌物品管理 无菌物品应由专人负责管理,建立详细的出入库登记制度,记录无菌物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灭菌日期、有效期等信息。
无菌物品应存放在温度低于24℃、相对湿度低于70%的无菌物品存放间内,存放架应离地面20cm以上,离墙壁5cm以上,以保证空气流通,防止无菌物品受潮发霉。
无菌包应包装严密,标识清晰,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有效期等。
使用前应检查无菌包的完整性和有效期,如发现包装破损、潮湿或过期,应重新进行灭菌处理。
四、手术人员防护与操作规范 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前应更换洗手衣、裤、鞋,戴口罩、帽子,头发应全部遮盖在帽子内,口罩应遮住口鼻。
进行手术操作时,手术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铺无菌巾。
手术过程中如有手套破损、手术衣污染等情况,应及时更换。
传递手术器械时应注意避免跨越无菌区,器械护士应密切观察手术进展,及时准确地传递器械,保持手术台的无菌状态。
五、术后消毒处理 手术结束后,手术间内的各类物品应进行分类处理。
可复用的器械按照规定送消毒供应中心处理;一次性物品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进行收集、转运和处理。
手术间地面、墙面、手术床等物体表面应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如有血液、体液污染,应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后,再进行消毒处理。
感染手术术后,手术间应进行终末消毒。
可采用过氧乙酸熏蒸或紫外线照射等方法进行空气消毒,消毒后通风换气,确保空气质量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