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初三化学的实验报告范文(范文3篇)

实验报告一: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实验目的 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

探究氧气的性质,观察氧气与不同物质反应的现象。

实验原理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 K M n O 4 = △ K 2 M n O 4 + M n O 2 + O 2 ↑ 2KMnO_4\xlongequal{\triangle}K_2MnO_4 + MnO_2+O_2↑2KMnO4​△K2​MnO4​+MnO2​+O2​↑ 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2 H 2 O 2 = M n O 2 2 H 2 O + O 2 ↑ 2H_2O_2\xlongequal{MnO_2}2H_2O + O_2↑2H2​O2​MnO2​2H2​O+O2​↑ 实验用品 仪器: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导管、集气瓶、水槽、分液漏斗、锥形瓶等。

药品: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木炭、铁丝、蜡烛、澄清石灰水等。

实验步骤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装药品:将适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固定装置: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加热:先预热,然后集中加热药品部位。

收集气体:当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停止加热: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 组装仪器:将分液漏斗、锥形瓶、导管等连接好。

检查装置气密性: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锥形瓶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装药品:先在锥形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再通过分液漏斗缓慢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收集气体: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收集方法。

氧气的性质实验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发红,然后缓慢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燃烧结束后,向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将细铁丝绕成螺旋状,在铁丝一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将铁丝缓慢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底预先铺一层细沙或加少量水),观察现象。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用镊子夹取一小段蜡烛,放入燃烧匙中,点燃后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燃烧结束后,向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 氧气的制取 加热高锰酸钾时,紫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收集到无色无味的气体。

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后,迅速产生大量气泡,收集到无色无味的气体。

氧气的性质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说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说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雾出现,倒入澄清石灰水后变浑浊。

说明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实验反思 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棉花团的作用很重要,若未放置棉花,可能导致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瓶底预先铺细沙或加水是为了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通过本次实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氧气的制取方法和性质,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实验报告二: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 实验目的 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方法和操作。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原理 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C a C O 3 + 2 H C l = C a C l 2 + H 2 O + C O 2 ↑ CaCO_3 + 2HCl = CaCl_2 + H_2O + CO_2↑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用品 仪器:锥形瓶、长颈漏斗、导管、集气瓶、玻璃片、烧杯、镊子、试管等。

药品: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蜡烛等。

实验步骤 制取二氧化碳 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锥形瓶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装药品:先在锥形瓶中放入几块大理石,再通过长颈漏斗加入适量稀盐酸,注意长颈漏斗下端要液封,防止气体逸出。

收集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二氧化碳的密度:在一个大烧杯中,放置两根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将一瓶二氧化碳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蜡烛熄灭的顺序。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小花喷上水,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小花先喷上水,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小花颜色的变化。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 二氧化碳的制取:大理石与稀盐酸接触后,立即产生大量气泡,收集到无色无味的气体。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密度: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第一朵小花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第二朵小花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第三朵小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本身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第四朵小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碳酸),化学方程式为C O 2 + H 2 O = H 2 C O 3 CO_2 + H_2O = H_2CO_3CO2​+H2​O=H2​CO3​。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C O 2 + C a ( O H ) 2 = C a C O 3 ↓ + H 2 O CO_2+Ca(OH)_2 = CaCO_3↓ + H_2OCO2​+Ca(OH)2​=CaCO3​↓+H2​O,该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实验反思 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下端必须液封,否则二氧化碳气体会从长颈漏斗逸出。

在进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时,倾倒二氧化碳要缓慢,以便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通过本次实验,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也明白了实验操作规范的重要性。

实验报告三:金属的化学性质 实验目的 探究常见金属与氧气、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了解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实验原理 金属与氧气反应:许多金属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如2 M g + O 2 = 点燃 2 M g O 2Mg + O_2\xlongequal{点燃}2MgO2Mg+O2​点燃2MgO,3 F e + 2 O 2 = 点燃 F e 3 O 4 3Fe + 2O_2\xlongequal{点燃}Fe_3O_43Fe+2O2​点燃Fe3​O4​。

金属与酸反应:较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

如Z n + 2 H C l = Z n C l 2 + H 2 ↑ Zn + 2HCl = ZnCl_2 + H_2↑Zn+2HCl=ZnCl2​+H2​↑,F e + H 2 S O 4 = F e S O 4 + H 2 ↑ Fe + H_2SO_4 = FeSO_4 + H_2↑Fe+H2​SO4​=FeSO4​+H2​↑。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其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如F e + C u S O 4 = F e S O 4 + C u Fe + CuSO_4 = FeSO_4 + CuFe+CuSO4​=FeSO4​+Cu。

实验用品 仪器:酒精灯、坩埚钳、试管、镊子等。

药品:镁条、锌粒、铁钉、铜丝、铝丝、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等。

实验步骤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用坩埚钳夹取一段镁条,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观察现象。

用砂纸打磨一根铁丝,将其绕成螺旋状,在铁丝一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底预先铺一层细沙或加少量水),观察现象。

金属与酸的反应 在三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镁条、锌粒、铁钉,然后分别加入等量的稀盐酸,观察现象,并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

另取三支试管,重复上述操作,加入等量的稀硫酸,观察现象并比较反应剧烈程度。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用镊子放入一根铁钉,观察现象。

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放入一根铜丝,观察现象。

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硫酸铝溶液,放入一根铜丝,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说明镁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且反应剧烈。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说明铁在点燃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

金属与酸的反应 镁条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非常剧烈,迅速产生大量气泡;锌粒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较剧烈,有较多气泡产生;铁钉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较慢,有气泡产生。

由此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M g > Z n > F e Mg > Zn > FeMg>Zn>Fe。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说明铁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即F e > C u Fe > CuFe>Cu。

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说明铜能将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即C u > A g Cu > AgCu>Ag。

铜丝放入硫酸铝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铜不能将铝从硫酸铝溶液中置换出来,即A l > C u Al > CuAl>Cu。

综合以上实验,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A l > M g > Z n > F e > C u > A g Al > Mg > Zn > Fe > Cu > AgAl>Mg>Zn>Fe>Cu>Ag。

实验反思 在进行金属与氧气反应实验时,铁丝要打磨干净,以除去表面的铁锈,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金属与酸反应时,酸的浓度、金属的形状和大小等因素会影响反应速率,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

通过本次实验,不仅掌握了金属的化学性质,还学会了通过实验现象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进一步理解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