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扬州慢》,掌握词中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体会姜夔词的婉约风格,感受其语言的精妙之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意象分析、对比衬托等方法,深入赏析词作的意境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感受其黍离之悲。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描绘的扬州今昔景象,把握词人的情感脉络。

掌握借景抒情、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深入领会词人所表达的黍离之悲的深刻内涵。

体会姜夔词清空骚雅、意境醇美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理解文意,体会情感。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扬州的古今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多媒体展示扬州的现代风光图片,如瘦西湖的秀丽景色、繁华的市区街景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扬州如今的美丽与繁荣。

提问:“提到扬州,同学们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和印象?”引导学生用词语或诗句描述扬州,激发学生对扬州的兴趣。

教师过渡:“扬州在历史上一直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心。

然而,在南宋时期,扬州却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故,变得面目全非。

今天,我们就跟随南宋词人姜夔的脚步,走进他笔下的《扬州慢》,去探寻那时扬州的景象。

”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姜夔: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一生未仕,四处漂泊,其词多写个人身世飘零和相思离别之苦,也有部分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

姜夔词风清空、骚雅,在南宋词坛独树一帜。

介绍《扬州慢》的创作背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一带遭受严重破坏。

扬州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也在战火中沦为一片废墟。

二十年后,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扬州城的荒凉破败,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三)初读感知(7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扬州慢》,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重点强调易错字音,如“黍(shǔ)离”“荠(jì)麦”“豆蔻(kòu)”“窥(kuī)江”等。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词句的节奏,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全班齐读,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方面的错误,确保学生朗读基本准确、流畅。

思考问题:读完这首词,你能初步感受到词中描绘的扬州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给你怎样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词作的情感基调。

(四)文本研读(20分钟) 上阕赏析 提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描绘了扬州昔日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这两句通过点明扬州昔日的声名和著名景点,暗示扬州过去的繁华。

追问:“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与前文形成了怎样的对比?让学生体会昔日“春风十里”的繁华热闹与如今“荠麦青青”的荒芜冷落的强烈反差。

小组讨论:“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分析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废池乔木”尚且“厌言兵”,更突出了百姓对战争的厌恶和扬州城遭受战争破坏的惨烈。

教师总结上阕:词人通过今昔对比,描绘了扬州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荒凉,为下阕抒发情感奠定了基础。

下阕赏析 提问:“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中“杜郎”指谁?词人为什么说“重到须惊”?引导学生理解这里借杜牧来衬托扬州的今昔变化之大,连杜牧这样曾领略过扬州繁华的人如今再来也会感到震惊。

追问:“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这几句有何深意?让学生明白即使杜牧才华横溢,面对如今扬州的破败,也难以表达出内心的沉痛之情。

小组讨论:“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分析这几句营造出的清冷、孤寂的意境,体会词人物是人非、繁华不再的感伤。

教师总结下阕:词人借助对历史人物和景物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

总结全词 引导学生回顾全词内容,梳理词人的情感脉络:从对扬州昔日繁华的遥想,到眼前荒芜景象的描写,再到对历史人物的联想,层层递进,抒发了词人对扬州城兴衰变化的无限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提问: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引导学生总结出今昔对比、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五)深入探究(7分钟) 黍离之悲的内涵 提问:“黍离之悲”是这首词的核心情感,结合时代背景和词作内容,谈谈你对“黍离之悲”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国家兴衰、百姓疾苦等角度深入思考,理解“黍离之悲”不仅仅是对一座城市兴衰的感慨,更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小组讨论:在古代诗词中,还有哪些作品表达了类似的情感?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诗词,如杜甫的《春望》等,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对“黍离之悲”这一主题的理解。

姜夔词的艺术特色 提问:结合《扬州慢》,说说姜夔词有哪些独特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从语言、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体会姜夔词清空骚雅、意境醇美、含蓄委婉的艺术风格。

教师总结姜夔词的艺术特色,强调其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六)诵读背诵(5分钟) 学生在理解词作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扬州慢》,要求读出节奏、韵律和情感。

开展背诵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快速背诵。

先个人背诵,然后小组推选代表进行背诵展示,对背诵熟练、感情充沛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课堂小结(3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扬州慢》描绘的扬州今昔景象、词人的情感表达、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姜夔词的艺术特色等重点知识。

强调学习古典诗词的意义,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姜夔的其他作品,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并默写《扬州慢》。

以“扬州的变迁”为主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历史变迁的感悟。

可以结合《扬州慢》的内容,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展现扬州不同时期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