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长恨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体会诗歌的叙事手法和抒情方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真挚与无奈,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悲剧色彩。
引导学生思考爱情与历史、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叙事脉络,把握诗歌的故事情节。
分析诗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人物形象,体会他们之间的爱情。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探讨爱情与政治、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
体会诗歌中细腻的情感描写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电视剧《唐明皇》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片段的视频剪辑,营造氛围,引发学生兴趣。
播放结束后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历史上他们的爱情以悲剧告终,那么如果用诗歌来讲述这段爱情,会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白居易的《长恨歌》,一同感受这段千古绝恋。
新授(30分钟) 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强调他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诗歌通俗易懂、反映现实的特点。
介绍《长恨歌》的创作背景,说明这首诗是诗人在友人的提议下,根据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创作而成,既有历史依据,又融入了艺术想象。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之后请几位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读音和节奏方面的错误。
全班齐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围绕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写了哪些事情,划分诗歌层次。
精读诗歌,分析内容(15分钟) 按照诗歌层次,逐段分析。
以第一段“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是如何描写唐玄宗的?体现了他怎样的特点?从“重色”“思倾国”“不早朝”等词语可以看出唐玄宗沉迷女色、荒废朝政。
接着分析杨贵妃的形象,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语句体会杨贵妃的美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是如何叙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发展的?在不同阶段他们的情感有何变化?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课堂练习(10分钟) 给出诗歌中的几个重点字词,如“御宇”“春宵”“金屋”等,让学生解释其含义,并在诗句中体会其作用。
选取诗歌中的几句经典描写,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让学生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课堂小结(5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主要情节、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人物形象以及诗歌的叙事和抒情特点。
教师进行总结和完善,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作业布置(5分钟) 背诵《长恨歌》前半部分。
以“我眼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他们爱情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长恨歌》,学生参与度较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诗歌深层次主题的探讨,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引导,多提供相关资料辅助学生理解。
《长恨歌》教案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诗歌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了解歌行体的特点,掌握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描述诗歌中的场景和情感。
情感目标 感受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凄美,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体会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增强学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诗歌的叙事线索,把握诗歌情节发展。
品味诗歌中精彩的描写语句,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主题的多元性,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
领悟诗歌中作者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创作意图。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展示一些描绘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内容和感受。
然后提问:这些绘画都围绕着一段著名的爱情故事展开,你们知道这段爱情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他们的爱情有着怎样的结局?由此引出课题《长恨歌》。
新授(30分钟) 自主学习(10分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诗歌,疏通文意。
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标注出来。
思考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合作探究(15分钟) 学生分组,针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给予指导。
每组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如“诗歌中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命运变化的”“杨贵妃在诗歌中的形象有哪些独特之处”等。
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探究成果。
多媒体辅助讲解(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中描写的一些场景图片,如华清池、马嵬坡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播放一段专家对《长恨歌》的赏析音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课堂练习(10分钟) 设计一道情景默写题:当我们形容女子美貌时,可以用《长恨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照诗歌中的某一句式,如“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进行仿写,表达一种美好的情感。
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多媒体辅助所学到的知识,包括诗歌的文意理解、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等方面。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作业布置(5分钟) 背诵全诗。
以小组为单位,将《长恨歌》改编成一个短剧,下节课进行表演展示。
五、教学反思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讨论方向不够明确,效率不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确保讨论活动顺利开展。
《长恨歌》教案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长恨歌》。
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理解能力,学会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角色扮演和诗歌朗诵比赛,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拓宽文学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歌中爱情的魅力与无奈,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情感的意识。
体会诗歌所传达的历史沧桑感,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组织好角色扮演和诗歌朗诵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长恨歌》与其他同类题材作品的异同。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挖掘诗歌深层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比较阅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开展一个小型的“诗词接龙”游戏,以与爱情相关的诗词作为接龙内容。
游戏结束后,教师说:“在众多描写爱情的诗词中,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来走进这首诗。
” 新授(30分钟) 角色扮演(15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扮演唐玄宗、杨贵妃、侍从等角色,选取诗歌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表演。
在表演前,小组内成员共同讨论角色的心理和情感,设计台词和动作。
表演结束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从对诗歌的理解、表演的表现力等方面进行点评。
诗歌朗诵比赛(10分钟) 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朗诵比赛,每人朗诵诗歌的一个部分。
邀请几位同学作为评委,从朗诵的节奏、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打分。
比赛结束后,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小奖品。
教师对每位参赛同学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朗诵对理解诗歌情感的重要性。
比较阅读(5分钟) 教师展示另一首描写爱情的古诗,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引导学生从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最后请几位同学发言分享自己的比较结果。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恨歌》的独特之处。
课堂练习(10分钟) 给出一些诗歌中的意象,如“月”“雨”等,让学生结合《长恨歌》分析其在诗歌中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要求学生从《长恨歌》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任选一首,写一段赏析短文,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通过角色扮演、朗诵比赛和比较阅读等活动所学到的关于《长恨歌》的知识,包括诗歌的艺术特色、情感内涵以及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经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作业布置(5分钟) 完成课堂练习中的赏析短文,整理后写在作业本上。
收集一首与爱情有关的现代诗歌,下节课与《长恨歌》进行对比分享。
五、教学反思 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开展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但在活动过程中,时间把控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导致部分环节有些仓促。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合理地安排活动时间,确保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同时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