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再别康桥》教案汇总6篇

《再别康桥》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风格,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惜别之情,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理解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康桥的视频,展示康桥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营造出优美的氛围。

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你们心中有怎样的感受?如果要离开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又会是怎样的心情?”由此引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简单介绍徐志摩的生平经历、诗歌风格以及他与康桥的渊源。

强调康桥对徐志摩的重要意义,正是在康桥的学习生活经历,使他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

同时说明这首诗是徐志摩在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写下的,表达他对康桥的不舍之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请几位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

教师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重音、停顿、语速等方面。

全班齐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研读诗歌,分析意象(15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云彩”“金柳”“青荇”“榆荫下的一潭”等。

分组讨论每个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例如: “金柳”:把河畔的柳树比作“金柳”,“金”字写出了夕阳下柳树的色彩美,又赋予柳树一种高贵的气质。

诗人将柳树视为新娘,表达了对康桥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招摇”一词将青荇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荇在水中自由自在的姿态,表现出康桥的自由、闲适,也透露出诗人对这种自由生活的向往。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象所承载的情感。

(五)品味诗歌,感受“三美”(12分钟) 音乐美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押韵规律。

这首诗每节两韵,节节换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韵律和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让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

每行诗基本上由三个节拍组成,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节奏明快而又整齐,富有节奏感。

总结音乐美对表达诗歌情感的作用:音乐美的运用,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更好地传达了诗人舒缓、轻柔、缠绵的情感。

建筑美 展示诗歌的文本形式,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行数和每行字数。

这首诗共七节,每节四行,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分析建筑美对诗歌的影响:建筑美的形式使诗歌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对称、和谐的感觉,与诗歌的情感和意境相契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绘画美 让学生描绘诗歌中所展现的画面,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描绘出一幅夕阳下金色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美丽画面;“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呈现出一幅水草摇曳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探讨绘画美与诗歌情感的联系:这些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画面,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烘托出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六)深入探究,体会情感(8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学生可能认为这几句诗表现了诗人的洒脱,他不想带走康桥的任何东西,只留下美好的回忆;有的学生可能觉得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失落,虽然不舍,但只能悄然离去。

教师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既有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不舍,又有一种超脱尘世的豁达情怀。

(七)课堂小结(2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再别康桥》的主要意象、“三美”特点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强调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更是徐志摩诗歌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八)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再别康桥》。

以“再见,______”为题,运用所学的意象和写作手法,创作一首不少于100字的现代诗,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学生参与度较高。

但在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今后应加强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深层内涵。

同时,在朗读环节,可以增加更多形式的朗读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对诗歌的理解。

《再别康桥》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新月派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体会诗歌的深层意蕴。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对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一些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图片,如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然后引出英国的剑桥大学(康桥)。

提问学生对剑桥大学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接着讲述徐志摩与康桥的故事,自然导入课题《再别康桥》。

(二)知识讲解(3分钟) 介绍新月派诗歌的特点,包括“三美”主张(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以及诗歌的格律要求。

让学生对新月派诗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理解《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奠定基础。

(三)初读诗歌,梳理结构(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教师范读,强调诗歌的重音、停顿和语调变化。

学生再次朗读,思考诗歌的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共七节,每节四行,且每节之间过渡自然,层次分明。

请学生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梳理诗歌的行文思路。

明确诗歌以“离别”为线索,分别写了来到康桥、在康桥的生活、离开康桥的情景和心情。

(四)精读诗歌,分析象征手法(15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运用象征手法的意象,如“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等。

分析“彩虹似的梦”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指出“梦”象征着诗人在康桥的美好时光和理想追求,“彩虹似的”则强调了梦的美好、虚幻和短暂。

探讨“星辉斑斓”所象征的情感。

“星辉斑斓”象征着诗人在康桥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充满诗意,同时也暗示了这种美好的生活即将结束,流露出诗人的不舍之情。

组织学生讨论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明确象征手法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含蓄,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五)对比阅读,体会情感(12分钟) 展示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让学生对比两首诗在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上的异同。

学生分组讨论,从诗歌的意象、语言、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相同点:都表达了离别之情,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

不同点:《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情感较为委婉、细腻,侧重于对人物情感的刻画;《再别康桥》情感更加深沉、复杂,除了离别之情,还蕴含着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和对理想的追求,在艺术风格上更注重“三美”的体现。

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内涵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8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像康桥一样让我们难以忘怀的地方或事物?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如《雪花的快乐》《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进一步了解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七)课堂总结(2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新月派诗歌的特点、《再别康桥》的结构、象征手法以及诗人的情感。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优秀的诗歌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八)布置作业(2分钟) 仿照《再别康桥》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写一首关于离别的诗歌。

收集整理徐志摩的诗歌作品,制作一份手抄报。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对比阅读和拓展延伸等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但在引导学生分析象征手法时,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结合更多实例进行讲解。

同时,在课堂互动中,应给予更多学生表达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别康桥》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优美语句。

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写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和分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中复杂情感的交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法、示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播放一首轻柔舒缓的音乐,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诵一段描写离别场景的文字:“离别,是人生中一场无奈的盛宴。

当我们告别熟悉的人和事,心中总会涌起一丝惆怅。

今天,让我们跟随徐志摩的脚步,走进他与康桥的离别之约。

”引出课题《再别康桥》。

(二)预习检查(3分钟) 检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的掌握情况,如“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等。

请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收集到的关于徐志摩和康桥的资料,了解学生的预习成果。

(三)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得通顺、流利,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教师提出问题:从诗歌的标题和内容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明确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全班齐读诗歌,注意读出这种惜别之情。

(四)精读诗歌,分析意象与意境(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逐节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云彩”“金柳”“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星辉”等。

提问:这些意象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它们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围绕一个意象进行深入分析。

例如,分析“金柳”意象时,思考诗人为什么将柳树比作“金柳”,“金柳”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等。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理解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意象组合所营造的优美、静谧、浪漫的意境。

教师总结意象和意境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意境则是通过意象的组合传达出的一种整体氛围和情感境界,它们共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五)学习写作手法,进行写作训练(1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

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为例,讲解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为例,分析拟人手法的妙处。

教师进行示范写作,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场景或事物,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创作,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写作手法的运用。

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要求运用诗歌中的至少一种写作手法,描绘一个自己熟悉的场景或事物,字数在150字左右。

学生完成写作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评价,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最后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六)深入探讨,感悟情感与价值观(8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诗人在离别康桥时,为什么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一举动反映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深入思考问题。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不带走一片云彩,体现了他的洒脱、豁达以及对康桥纯粹的爱,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面对得失和离别,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七)课堂总结(2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意境、写作手法以及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强调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我们人生的启示,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不断成长。

(八)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再别康桥》,并将诗歌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不少于300字。

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写一篇赏析文章,字数在300字左右。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和进行写作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时间把控上还需进一步优化,写作训练环节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各项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再别康桥》教案(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理解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