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送别》是唐代的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李峤。《全唐诗》中有收录。
1、又送别李峤古诗带拼音版
yòu sòng bié
又送别
táng dài:lǐ qiáo
唐代:李峤
qí lù fāng wèi kè,fāng zūn zàn jiě yán。
岐路方为客,芳尊暂解颜。
rén suí zhuǎn péng qù,chūn bàn luò méi hái。
人随转蓬去,春伴落梅还。
bái yún dù fén shuǐ,huáng hé rào jìn guān。
白云度汾水,黄河绕晋关。
lí xīn bù kě wèn,sù xī bìn chéng bān。
离心不可问,宿昔鬓成斑。
2、又送别李峤翻译
翻译:
岐路方为客,芳尊暂解颜:意思是老友刚刚分手离开上路,我只能以酒消愁,或者来消除对你的离别之情。
人随转蓬去,春伴落梅还:两句的字面意思应该是秋季送老友,或许春末就应该回来了,或许还有认识飘零的感慨,因为转蓬和落梅,都对应了一种飘零空虚感。
白云度汾水,黄河绕晋关:这两句没啥意思,一方面写老友的出发目的地或者路过的地方,汾水,晋,都代表山西。
离心不可问,宿昔鬓成斑:我不敢问他为何离去,或者是何时归来,怕一夜白头
注释解释
“芳尊”一词也写作"芳罇",是指精致的酒器,如精美的酒杯之类,亦借指美酒.
“芳”:这个字本意是指花草的香气,也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和人.
“罇":这个字本意是指古代盛酒的器具,例如李白的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也可借指“美酒”,例如纳兰性德 的《金缕曲》词之三:“生怕芳尊满,到更深迷离醉影.”
转蓬,读音zhuǎn péng,汉语词语,意思是随风飘转的蓬草
宿昔 1.同“夙昔”2.早晚之间。比喻时间短。3.向来。
3、又送别李峤赏析
赏析:
读诗从题目入手,读的过程也要围绕着题目。“又送别”提示此诗是送别诗,应符合一般送别诗的情感:难分难舍,忧愁悲戚等。“又”提示是再次送别,强调离别的次数多。诗中和“送别”相对应的信息有:歧路、客、转蓬、度、离心。和忧愁对应的信息有解颜(愁容缓解)、绕、成斑。
首联,上句中“歧路”指离别分手处,“方”是刚刚,才。诗人和友人在离别分手处感叹各自就要做他乡的客子了。下句“芳尊”亦作“芳罇”,精致的酒器,亦借指美酒。在此离别之际,和友人共饮一杯酒,离别的愁绪暂时得到缓解。首联直叙其事。“方”,说明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要做客他乡。“暂”,说明忧愁获得缓解的时间短暂。两字对举极言离别的忧愁绵长、深远。
颔联,上句“转蓬”指随风飘转的蓬草。岑参《送祁乐归河东》诗:“鸟且不敢飞,子行如转蓬。”离别的人随着转蓬远去。言转蓬必暗含风,人随转蓬去,亦即人如转蓬随风去。此处用暗喻,表现出人在捉摸不定的命运面前无能为力、随波逐流、漂泊不定的无力无奈感。下句写春天伴随着飘落的梅花回归,表现大自然的无情、自在和永恒。上下句在人事和自然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人不得不像转蓬随风一样漂泊流离,而春天却亘古不变地随着落梅回归。春归和人去形成强烈反差,在宏大的自然背景衬托下,个体分离时的无奈、无助、无力显得无比渺小。而这种渺小感却最能获得共情,引起共鸣。这种反差形成的巨大张力,有效地烘托出离别时的悲痛。
另,春归、落梅,也暗示诗人和友人分离的季节。古人送别时又有折柳吹笛的习惯,而《梅花落》又是一首古笛曲。李白《黄鹤楼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些诗句中的梅花、玉笛均暗指《梅花落》。可知诗人在“春伴落梅还”一句中融入了大量复杂细微的情感。一是和人去形成反差,分析如上;二是点明送别的季节;三是由落梅起兴,融入笛曲《梅花落》思念怀人之意,表达和友人的惜别之情;四是期待回归之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言简义丰,玲珑剔透,诗心可见。
颈联,上下两句寓情于景,实写送别处的景物:白云、汾水、黄河、晋关。喻指和友人难舍难分的悱恻。上句写空中的白云飞度汾河,就像诗人和友人终于分离,各自踏上行程。下句写黄河绕着晋关默默流淌,“绕”,字面意思为围绕,隐含缠绕,萦绕之意。诗人的情绪被离别的愁绪缠绕、萦绕,借“黄河绕晋关”而外化出来。此联视角从上到下,从高到低,显得开阔辽远、深邃厚重。实写景,虚抒情,情感融入景色不露痕迹,堪称王国维“无我之境”之一例。
尾联,暗设被人问及离别的心情的情境,上句是诗人的回答,“不可问”,是不能承受这样的发问,暗含不能回答,不愿回答,希望不要被人问及之意。可见诗人已经因为离别而忧愁悲伤到极点。下句是对“不可问”的原因说明,“宿昔”,犹旦夕,比喻短时间之内。意思是你看我一夜之间,两鬓已斑白。以“鬓成斑”这个细节描写体现诗人因为分离而产生的深重哀愁,因此最好不要问。
李峤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