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范文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如“萌发、次第、翩然”等。

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筛选关键信息,提高学生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学习本文准确、生动且简洁的语言表达,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物候学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物候现象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以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认知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几幅不同季节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看到的景象,提问:从这些自然景象的变化中,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引出“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释义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重点讲解“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易错字词。

思考并回答:文章围绕“大自然的语言”写了哪些内容?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明确:文章依次介绍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以及物候学的意义。结构层次为:第一部分(1 - 3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 - 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 - 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 - 12段)说明物候学的意义。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

研读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是怎样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抽象的概念说得生动形象的?

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四季景色变化的语句,分析其用词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如何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然现象人格化,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研读第三部分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这些因素的?

学生自主阅读,找出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讨论得出作者按照由主到次、从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这样安排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条理清晰。

 

 

品味语言,体会特色(10分钟)

出示文中一些体现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的句子,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又不失生动形象的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找到的体现语言特色的句子,并进行简要分析。

 

课堂小结(5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顺序、语言特色等。

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重点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

 

布置作业(5分钟)

收集身边的物候现象,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仿照课文,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一个季节的自然景象。

 

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中的重点词汇,学会运用相关词语描绘自然现象。

了解物候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概括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培养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说明要点的能力。

学习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提高学生对说明文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理解其作用。

理解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

 

教学难点

分析说明方法在文中的综合运用及其效果。

引导学生理解物候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四季更替、动植物随季节变化而活动的视频,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视频中,大自然通过哪些方式向我们传递信息?从而引出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0分钟)

请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物候的资料。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大自然的语言?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明确文章围绕物候现象、物候学、物候与农业的关系、影响物候的因素以及物候学的应用等方面展开叙述。

 

问题引导,深入研读(20分钟)

提出问题: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物候学知识?请举例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句子,分析其作用,并填写表格。

小组代表发言,展示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说明方法对准确、清晰地说明事物特征的重要性。

追问:这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体会多种说明方法结合使用使文章既具有科学性,又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小组合作,拓展延伸(10分钟)

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物候现象,如“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依据。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物候学在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实用性的认识。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说明方法的运用以及物候学知识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运用至少两种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你熟悉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道理。

 

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理解并运用重点词语。

深入理解物候学的概念、原理和研究意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阅读、文本批注等方式,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习作者有条理地组织材料、阐述事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剖析文章的逻辑结构,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阐述复杂的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物候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物候的影响。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

对比阅读法、批注式阅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引发思考(5分钟)
讲述一个小故事:一位农民伯伯根据多年的经验,每年都能准确地安排农作物的种植时间,收成总是很好。有人问他诀窍,他说他是看大自然的“脸色”行事。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大自然的“脸色”指的是什么吗?由此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初读文本,圈点批注(10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和段落,并尝试对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简单批注。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字词问题,如“连翘(qiáo)、载(zài)途”等。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批注内容,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和主要内容。

 

对比阅读,深入理解(20分钟)

教师提供一篇与《大自然的语言》主题相似但结构和语言风格不同的说明文,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提出对比阅读的问题:两篇文章在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语言特色上有哪些异同?

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小组观点。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通过对比突出《大自然的语言》在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语言准确平实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互动探究,拓展思维(10分钟)

提出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物候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发表自己的看法。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和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认识到物候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以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比阅读和互动探究的收获,再次梳理文章的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近年来本地物候现象的变化情况,写一篇简短的调查报告,分析变化原因及可能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