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精选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篇:基础知识梳理
一、字词积累
字音字形
重点关注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如《消息二则》中“溃退(kuì tuì)”“泄气(xiè qì)”“督战(dū zhàn)”;《藤野先生》里“绯红(fēi hóng)”“宛如(wǎn rú)”“驿站(yì zhàn)”等。要特别留意易错字的写法,像“鞠躬尽瘁”的“瘁”,不要写成“萃”;“眼花缭乱”的“缭”,不要写成“潦”。
词语释义
理解常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如“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对于一些成语,要准确把握其感情色彩和适用语境,比如“殚精竭虑”是褒义词,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处心积虑”则是贬义词,指经过长时间的考虑,蓄谋已久。
二、语法知识
句子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是句子的六大成分。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一般由名词、代词或短语充当;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部分,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常用动词、形容词充当;宾语是谓语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多由名词、代词充当。例如“我喜欢语文”,“我”是主语,“喜欢”是谓语,“语文”是宾语。定语用来修饰名词,状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补语则是对谓语的补充说明。
病句类型及修改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修改病句要遵循保持原意、尽量少改的原则。例如“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此句属于成分残缺,“通过”和“使”同时使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
三、文学常识
古代文学
了解常见的古代作家及其作品,如《三峡》的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该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诗词造诣极高。
现代文学
掌握重要的现代作家作品,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朱自清的《背影》,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诗文集《踪迹》等。
第二篇: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文言实词
通假字
如《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要准确记忆常见通假字的本字及含义。
古今异义
许多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各种运输和通信的总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如“之”在“忘路之远近”中是助词,可译为“的”;在“渔人甚异之”中是代词,指代看到的景象;在“处处志之”中是音节助词,无实义。常见的文言实词如“为”“其”“以”“于”等都有多种含义,要结合语境准确理解。
二、文言虚词
重点掌握“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例如“而”,表并列关系时,可译为“和”“并且”,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承接关系时,可译为“然后”“就”,如“择其善者而从之”;表转折关系时,可译为“但是”“却”,如“人不知而不愠”。
三、文言文翻译
翻译原则是“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翻译方法有留、删、补、换、调、贯。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有名词;删,删除无实在意义的虚词;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调,调整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语序;贯,对于意译的部分,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贯通。例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翻译为“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四、文言文阅读理解
内容理解
能准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三条建议,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以及对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坚定决心。
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外貌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面对秦王的骄横欺诈,毫不畏惧,以其勇敢无畏、机智沉着的言行,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塑造了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形象。
写作手法赏析
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等。如《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作者周敦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概括文章内容
按照“何人+何时+何地+何事(起因、经过、结果)”的格式进行概括。注意语言要简洁明了,抓住关键信息。例如《秋天的怀念》,可概括为:身患重病的母亲在瘫痪的儿子面前小心翼翼,想办法带儿子去北海看菊花,最终没能实现愿望便去世了,儿子在母亲去世后懂得了要好好儿活。
分析人物形象
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以及他人的评价等方面入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生动地刻画了他们自私、贪婪、虚伪、冷酷的丑恶嘴脸。
赏析句子
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描写方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用词准确性等角度赏析。例如“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薄雪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薄雪在阳光照耀下微微泛红的可爱姿态,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二、说明文阅读
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
说明对象就是文章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说明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可从标题、开头、段落中心句等地方寻找关键信息。如《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其特征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判断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空间顺序常用于介绍建筑物等实体事物;逻辑顺序则是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说明,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等。例如《苏州园林》采用逻辑顺序,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分别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等多个方面进行分说。
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常见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例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赵州桥的规模宏大。
三、议论文阅读
找出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也有的需要自己概括。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如《敬业与乐业》开篇提出“‘有业之必要’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接着论述“要敬业”“要乐业”,中心论点可概括为“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分析论据及作用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据等;道理论据包括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式定理等。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例如《谈骨气》中列举文天祥宁死不屈、穷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拍案而起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
理清论证思路
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结构来分析。分析时要注意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论证方法的运用。如《怀疑与学问》开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鼓励人们要有怀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