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宝宝能说话了,每天同样会有许多令父母捉摸不透的情绪问题,他无法通过语言和父母进行有效沟通。这里说的“有效沟通”,并非仅仅说父母听不懂他想表达的诉求,更多时候,是父母的回应不能令他满意,于是糟糕的局面越发恶化。恐怕只有深受其苦的父母能领会这个“恶化”的意义:孩子越来越没耐心、不接受父母的善意、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容忍眼前的情景、不能承受任何一丁点儿委屈……。父母都知道这是心理素质的问题,但如何改变他的心理素质?提高他的正面情绪?每每家长尝试各种做法,最后都失败了,只好使出杀手锏:大声吼叫、挥手就一巴掌,然后走开,让你哭去。哭得疲倦了,睡觉了,醒来仿佛忘了前面的事,那么天下太平了吗?不,它还是个活火山,而且间歇期会越来越短。
坦白说,大多数家长在处理孩子的情绪发展问题上都是“低能儿”,于是渐渐学会“避重就轻”。例如教孩子折纸。摆明了是“教”,但很快就变成孩子坐着等待,妈妈变成“代工”。多数妈妈都很满意这种角色——忙点儿算什么?只要孩子开心。于是,适应这种互动模式的孩子,情商便越来越低了。
这样看来,“提高孩子的情商”岂非只是一个口号?
当然不是。幼儿的心理素质不能依靠技术性的训练,并不等于“听天由命”。在提高婴幼儿情商的作为上,父母能够做的——也只有父母才能做到的,就是从婴幼儿心智成长的特质上提高孩子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