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不应该只是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帮助孩子来个就地解决。从增进孩子幸福感的过程来看,如果家长能够在平日的互动交谈中,引导孩子认识更多的生活细节,学会面对突发事件时从容应对的方法,并且在正面激励的方式下,引导孩子建立一个友好互动的社交活动圈,这样就能够帮助孩子克服内心的胆怯,在精神上和行动上实现自立自强的愿望。这个过程可能有些艰难,但却是建立幸福感的一个有效手段。
3. 有感的爱与关怀
爱的施予不只是口头的表达,关怀的行动不是在孩子遇到困难而求助时才给予援手。亲子关系之不同于朋友,就在于行动的自然回馈,而且总能做到及时、到位——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心情不畅快时,父母立刻就能发觉,并且给予宽解,无论难题能不能因此获得解决,这股暖流都能够触动孩子的心灵,这叫“有感的爱与关怀”。
关心,是对孩子一举一动的适当回应,是被动的、理性的;爱心,是从亲情出发,给予宝宝温润的心灵抚慰,是主动的、感性的。感性与无私的爱让父母知心着意,能了解宝宝的需要;理性的关心与回馈让父母进退有度,不会敷衍塞责。两方面协调并进,亲子关系便会圆融无碍。有许多家庭教育专家强调“爱要大声说”,这是受了西方亲子教育的影响,认为每天早晚拥抱一下父母,大声说出“我爱你”,可以促进亲子关系。但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建立有感的爱与关怀这个链条,“我爱你”便徒具形式。
必须强调:有感的爱与关怀是双向的,父母的引领奠立基础,还得孩子的回馈才能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圈。当你下班时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孩子挨着你说:“妈妈,你很累了吧!来,我给你捶捶腰!”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这就是有感的的爱与关怀,你会不会倍觉幸福?孩子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