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复习知识点梳理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复习知识点梳理(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 宇宙间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高到低依次是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其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系中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为地球提供了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有液态水(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汇聚成液态水)。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复习知识点梳理(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

对地球的影响: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有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

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复习知识点梳理(三):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

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和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圈层结构:以莫霍界面(地下平均约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和古登堡界面(地下约2900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大气圈对地球有保护作用,参与地球表面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包括海洋水、陆地水(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等)、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复习知识点梳理(四):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即“太阳暖大地”。

地面增温后向外辐射能量,大部分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使大气增温,即“大地暖大气”。

大气增温后也向外辐射能量,其中一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即“大气还大地”。

热力环流 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过程: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垂直运动(受热处空气膨胀上升,冷却处空气收缩下沉);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空气上升处形成低压,空气下沉处形成高压);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促使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其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复习知识点梳理(五):地球上的水 水循环 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意义: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地球上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塑造地表形态;对气候、生态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洋流 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分类:按性质分为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和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全球性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的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区,饵料丰富,形成大渔场,如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上升流海域也会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

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寒暖流相遇可能形成海雾,影响航行安全。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快污染物的扩散,扩大污染范围,但同时也能加快净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