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一(侧重于手工制作)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风筝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基本结构。
熟练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制作出能够放飞的风筝。
通过制作风筝,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风筝骨架的搭建和风筝蒙面的粘贴。
掌握风筝平衡的原理并应用到制作中。
难点 根据不同形状和设计,调整风筝的重心和平衡。
引导学生发挥创意,设计出独特的风筝图案。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风筝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
制作风筝的材料,如竹条、宣纸、棉线、颜料、剪刀、胶水等,为每个小组配备一套。
展示用的成品风筝若干。
五、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孩子们在广场放风筝的视频,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风筝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展示不同造型、色彩鲜艳的风筝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风筝的制作。
知识讲解(10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讲述中国是风筝的发源地以及风筝在不同朝代的演变。
展示风筝的基本结构图片,讲解风筝由骨架、蒙面、提线和尾巴等部分组成,并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示范制作(15分钟) 教师选取一种简单常见的风筝样式(如三角形风筝)进行现场示范制作。
搭建骨架: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竹条,用剪刀将竹条裁剪成合适的长度,并用棉线捆绑固定,形成风筝的骨架。
强调骨架的对称性和牢固性对风筝飞行的重要性。
粘贴蒙面:将宣纸平铺在桌面上,把骨架放在宣纸上,用胶水小心地将宣纸粘贴在骨架上,注意抚平纸张,避免产生褶皱。
绘制图案: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用颜料在风筝蒙面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
安装提线和尾巴:讲解提线的安装位置和长度对风筝平衡的影响,示范如何系好提线;展示尾巴的作用和安装方法。
小组制作(20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 - 5人。
分发制作材料,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的方法,小组合作制作风筝。
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使用工具。
展示与评价(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小组制作的风筝,并简要介绍风筝的设计思路和特色。
其他小组学生进行评价,从风筝的外观设计、制作工艺、创意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等。
课堂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风筝的历史文化、制作方法和要点。
鼓励学生在课后找机会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教学延伸 组织学生在学校操场或附近空旷场地进行放风筝活动,检验风筝的飞行效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风筝的了解和喜爱。
风筝教案二(侧重于文学赏析) 一、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感悟亲情的复杂与深沉。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围绕“风筝”展开的故事情节和作者情感的变化。
分析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过错的深深忏悔之情。
难点 领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对封建教育思想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深入理解亲情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问题引导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
收集有关作者鲁迅及其作品风格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同时展示一组风筝在空中飞翔的图片,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风筝象征着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风筝的印象和感受。
引出课题《风筝》,介绍本文作者鲁迅,简要提及鲁迅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带领学生认读、正音,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如“虐杀”“宽恕”“苦心孤诣”等。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事情,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请几位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梳理文章脉络:“我”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1 - 4段);中年时“我”对这件事的深刻反思(5 - 12段)。
精读课文,品味情感(20分钟) 研读“我”虐杀弟弟风筝梦的部分(1 - 4段)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我”和弟弟动作、神态的语句,如“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弟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句,体会“我”当时的粗暴、专制和弟弟的委屈、无奈,感受作者对自己年少无知行为的自责。
研读“我”反思的部分(5 - 12段) 提问:“我”为什么会对小时候的这件事感到“惊异和悲哀”?让学生结合文中语句进行思考和讨论。
分析“我”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全然忘却”的情节,探讨作者通过这一对比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即“我”无法得到宽恕的痛苦和对亲情的深沉思索。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语句,如“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体会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忏悔。
深入探究,领悟主旨(10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本文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吗?它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方面进行思考,深入挖掘文章主旨,领悟作者借风筝事件对封建教育思想束缚儿童天性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的反思和对亲情的呼唤。
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与亲人之间类似的经历和感受,进一步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总结写作手法,拓展提升(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总结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和深化主题的写作技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运用。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
课堂小结(5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字词、文章情节、作者情感和写作手法等。
强调理解亲情、珍惜亲情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与亲人沟通交流,用心感受亲情的温暖。
风筝教案三(侧重于艺术欣赏与创作) 一、教学目标 欣赏不同风格、地域的风筝艺术作品,了解风筝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能够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绘画、手工等)创作以风筝为主题的作品,表达自己对风筝的理解和感受。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欣赏并分析风筝的造型、色彩、图案等艺术元素,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掌握至少一种以风筝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方法和技巧。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创意,体现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帮助学生从欣赏风筝艺术作品中汲取灵感,转化为实际的创作成果。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实践法、启发法 四、教学准备 收集大量不同类型、风格的风筝图片、实物模型以及相关的艺术作品(绘画、雕塑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准备丰富的艺术创作材料,如绘画工具(彩笔、油画棒、水彩颜料等)、手工材料(彩色卡纸、皱纹纸、轻黏土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创作选择。
布置教室,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展示一些与风筝相关的艺术作品。
五、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在教室播放一段欢快的民间音乐,同时展示一些精美的风筝实物,邀请学生近距离观察触摸,感受风筝的质地和形态。
提问学生:“看到这些漂亮的风筝,你们觉得它们像什么艺术品?”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对风筝外观的直观感受,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艺术欣赏与创作主题。
风筝艺术欣赏(15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不同风格的风筝艺术作品,按照地域(中国、日本、韩国、欧美等)或风格(传统、现代、抽象等)进行分类展示。
详细讲解风筝的艺术特点,从造型上分析风筝的对称美、多样的形状(如动物形、几何形等);从色彩方面,介绍风筝色彩的鲜艳对比和搭配原则;从图案入手,解读风筝图案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如龙凤呈祥、年年有余等)。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艺术形式表现的风筝作品,如画作中的风筝、雕塑中的风筝形象等,对比不同艺术形式对风筝的呈现方式,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在欣赏过程中,不断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如“这幅风筝作品的色彩给你什么样的视觉感受?”“这个风筝图案表达了怎样的美好愿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欣赏见解。
创作指导(10分钟)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学生分为绘画组、手工组等不同创作小组。
针对不同小组进行创作指导:绘画组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绘画技巧(如水墨画、油画棒画等)来描绘风筝,可以是写实的风筝场景,也可以是想象中的风筝世界;手工组则介绍各种手工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如如何用彩色卡纸制作立体风筝、怎样用轻黏土塑造风筝造型等。
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发挥想象力,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创意,提醒学生注意作品的构图、色彩搭配和细节处理。
学生创作实践(20分钟)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选择,分组进行以风筝为主题的艺术创作。
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创意启发。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分享创作思路和经验,共同提高创作水平。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 每个小组推选几件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
作者向大家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表现手法以及想要传达的情感。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从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创意、技巧运用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优点和建议。
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对作品的亮点进行表扬,同时针对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技巧奖等不同奖项。
课堂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欣赏的风筝艺术作品和学生的创作成果,强调风筝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价值和独特魅力。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和探索传统文化艺术,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和美的感受。
六、教学延伸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风筝博物馆或民俗文化馆,亲身感受风筝文化的深厚底蕴。
举办校园风筝艺术展览,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