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 一 一、教学目标 会写“毯、陈”等 15 个字,会认“勒、骏”等 9 个字,能正确读写“草原、线条”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的视频,提问学生看到视频后的感受,引出课题《草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通过多种方式认读、讲解字形字义。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草原写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草原风光和蒙汉情深两部分内容。
精读品味,感受风光(15 分钟)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描写草原景色的语句,引导学生赏析: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词语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碧绿;从“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感受作者比喻手法的精妙。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景色的美丽。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赛读,最后全班齐读。
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总结背诵方法,如分层记忆、抓关键词等,让学生练习背诵。
深入探究,体会人情(15 分钟) 快速浏览课文 2 - 5 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画出相关语句。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汇报交流,预设: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通过对蒙古族同胞迎接客人时的动作、服饰描写,体会他们的热情好客。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从这些细节描写感受蒙汉两族人民见面时的亲切、热情。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
”从敬酒、姑娘们的表现等方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相处的融洽、欢乐。
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体会这句话所表达的蒙汉两族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写法,拓展延伸(3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总结作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这样的写作方法,进行简单的交流分享。
课堂小结(2 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鼓励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描写自己家乡景色的小作文。
搜集有关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下节课交流分享。
《草原》教学设计 二 一、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渲染、勾勒”等。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句。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喜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 体会作者在写景中融入的情感以及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5 分钟) 展示一些不同地区自然风光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些景色分别来自哪里。
然后展示草原的图片,引出课题《草原》。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草原的印象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8 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自学。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互相纠正错误。
教师通过 PPT 出示生字词,采用开火车读、个别读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点讲解“渲染、勾勒、迂回”等较难理解的词语。
精读课文,感悟美景(15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草原景色的?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天空、天底下、小丘、羊群等方面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如展示“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全景图,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辽阔;展示“翠色欲流”的小丘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问: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让学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研读文本,体验人情(15 分钟) 默读课文 2 - 5 自然段,思考: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自主学习,画出相关语句,批注自己的感受。
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给予指导。
全班展示汇报,教师引导学生从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等方面进行分析。
例如,分析“迎接”部分时,让学生抓住“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语,体会蒙古族同胞迎接客人的急切和热情;分析“款待”部分时,让学生从“敬酒”“套马”“摔跤”等活动中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欢乐与融洽。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蒙汉两族人民见面的场景,进一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2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升华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制作一张关于草原的手抄报,内容可以包括草原的风光、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等。
《草原》教学设计 三 一、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生字词,理解“襟飘带舞、迂回”等词语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多角度描写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蒙汉两族人民的友好情谊。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片段仿写。
难点 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3 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或者在电视、书本上了解过草原吗?谁能说一说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引出课题《草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梳理内容(7 分钟)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通过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纠正错别字。
讲解“襟、蹄”等字的字形和字义。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依依惜别。
赏读美景,学习写法(15 分钟)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草原景色的顺序和方法,提问:作者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先写天空,再写天底下的草原,从视觉(一碧千里、翠色欲流)、嗅觉(空气清鲜)等角度进行描写。
出示文中描写草原景色的优美语句,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比喻手法的妙处,感受草原景色的柔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草原的美丽和作者的喜爱之情。
然后让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处景色,进行课堂小练笔。
教师巡视指导,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走进生活,感受人情(15 分钟) 学生分组阅读课文 2 - 5 自然段,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深厚?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体会。
例如,从“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体会见面时的亲切;从“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感受款待的热情。
播放一段蒙古族歌舞表演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蒙古族的文化特色,进一步体会蒙汉两族人民文化的交融和情谊的深厚。
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含义,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感。
课堂总结(3 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草原的自然风光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是本文的两大主题,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让我们领略了草原的独特魅力。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珍惜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
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