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教师招考试题及答案经典版(范文3篇)

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 ) A. 神话起源说 B. 生物起源说 C. 心理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答案:B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主观能动性 答案:B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 A. 德育 B. 智育 C. 体育 D. 美育 答案:A 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 A. 课程计划 B. 课程标准 C. 课程目标 D. 课程内容 答案:B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 激发学习动机 B. 领会知识 C. 巩固知识 D. 运用知识 答案:B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 A. 讲授法 B. 演示法 C. 讨论法 D. 练习法 答案:B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 了解和研究学生 B.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 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答案:B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 A. 安全需要 B. 尊重需要 C. 爱与归属的需要 D. 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D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提问时没有人举手等,这样的课堂气氛属于( ) A. 积极的 B. 消极的 C. 对抗的 D. 不能确定 答案:B 遗忘曲线的提出者是( ) A. 巴甫洛夫 B. 艾宾浩斯 C. 斯金纳 D. 弗洛伊德 答案:B 学生学习“圆的直径是它半径的两倍”,这种学习属于( ) A. 概念学习 B. 符号学习 C. 命题学习 D. 词汇学习 答案:C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 发散思维 B. 聚合思维 C. 形象思维 D. 抽象思维 答案:A 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 A. 道德认知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答案:A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 A. 爱岗敬业 B. 关爱学生 C. 教书育人 D. 为人师表 答案:B 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 ) A. 终身学习 B. 为人师表 C. 教书育人 D. 关爱学生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 ) A. 教育者 B. 受教育者 C. 教育影响 D. 教育规律 答案:ABC 下列属于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的有( ) A. 培养劳动者是总要求 B. 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C. 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答案:ABCD 课程目标的规定性有( ) A. 时限性 B. 具体性 C. 预测性 D. 实际性 答案:ABC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 A. 讲授法 B. 谈话法 C. 讨论法 D. 读书指导法 答案:ABCD 班级管理的模式有( ) A. 常规管理 B. 平行管理 C. 民主管理 D. 目标管理 答案:ABCD 以下属于认知过程的有( ) A. 感觉 B. 知觉 C. 记忆 D. 思维 答案:ABCD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 A. 相似性 B. 原有认知结构 C.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D. 智力水平 答案:ABC 学习策略包括( ) A. 认知策略 B. 元认知策略 C. 资源管理策略 D. 时间管理策略 答案:ABC 态度的结构包括( ) A. 认知成分 B. 情感成分 C. 行为成分 D. 意志成分 答案:ABC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主要有( ) A. 加强学习 B. 勤于实践磨炼,增强情感体验 C. 树立榜样,虚心向他人学习 D. 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答案:ABCD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答案: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常用的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等。

四、论述题(20 分)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参考答案: - 精选教材。

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

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一体化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联结点、连接线。

-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无论是宏观的整体的教学规划还是微观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体现迁移规律。

在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

在微观上,应注重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识地沟通具有相似性的学习。

-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意味着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

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及其元认知策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它们又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迁移意识。

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教育家是( )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裴斯泰洛齐 D. 卢梭 答案:C 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二是( ) A. 教育与社会制度相互制约 B.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C. 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 D. 教育与人口发展相互制约 答案:B 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三三”学制的是( )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答案:D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 备课 B. 上课 C. 课外辅导 D.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答案:B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 A. 实验法 B. 讲解法 C. 讨论法 D. 演示法 答案:D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 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 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 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答案:D 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 ) A. 观察法 B. 谈话法 C. 问卷法 D. 实验法 答案:A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对教师提出质疑,勇于向权威挑战,反映了学生的( ) A. 依赖性 B. 自觉性 C. 主动性 D. 创造性 答案:D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 - 11 岁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A. 自主感对羞耻感 B. 主动感对内疚感 C. 勤奋感对自卑感 D.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答案:C 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事物潜在作用,这种阻碍理解的因素是( ) A. 已有的知识经验 B. 问题特征 C. 功能固着 D. 原型启发 答案:C 学习新知识时,以列提纲的形式来理清思路加强记忆,这里使用的学习策略是( ) A. 精加工策略 B. 组织策略 C. 复述策略 D. 元认知策略 答案:B 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掌握了“四边形”的概念。

这种学习是( ) A. 连锁学习 B. 概念学习 C. 辨别学习 D. 规则学习 答案:B 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答案:B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 A. 多样化 B. 专业化 C. 单一化 D. 崇高化 答案:A 教师公正的核心是( ) A. 对自己公正 B. 对学生公正 C. 对同事公正 D. 对上级公正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下列属于古代社会教育特点的有( ) A. 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B. 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C. 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答案:ABCD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 ) A.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B. 面向全体学生 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答案:ABCD 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成成分有( ) A. 课程目标 B. 实施建议 C. 前言 D. 附录 答案:ABCD 下列属于教学原则的有( ) A. 启发性原则 B. 因材施教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答案:ABCD 班级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 A. 班级组织建设 B. 班级制度管理 C. 班级教学管理 D. 班级活动管理 答案:ABCD 下列属于心理过程的有( ) A. 认知过程 B. 情绪情感过程 C. 意志过程 D. 个性心理 答案:ABC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 ) A. 问题情境 B. 定势与功能固着 C. 已有的知识经验 D. 原型启发 答案:ABCD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 A. 认知内驱力 B. 自我提高内驱力 C. 附属内驱力 D. 成长内驱力 答案:ABC 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阶段包括( ) A. 依从 B. 认同 C. 内化 D. 外化 答案:ABC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有( ) A. 对教师工作的动力功能 B. 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调节功能 C. 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D. 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 答案:ABCD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参考答案: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地成长。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教师不仅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而且熟悉儿童心理,懂得采取恰当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因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能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各种因素,汲取积极因素,排除消极因素,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发展环境之下。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的组织性、计划性和时间的集中性,保证了学生所受教育的系统性;学校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普遍性、实用性,保证了对学生影响的全面性;学校教育的层级性、渐进性,保证了对学生影响的深刻性。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 U 形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等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四、论述题(20 分) 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