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教师考编真题(范文3篇)

教师考编真题示例一(教育综合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 ) A. 神话起源说 B. 生物起源说 C. 心理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是( ) A. 庠 B. 序 C. 校 D. 学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下列属于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的有( ) A. 柏拉图 B. 涂尔干 C. 凯兴斯泰纳 D. 卢梭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 ) A.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C.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D.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20 分)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B 2. A 二、多项选择题 ABC 2. ABCD 三、简答题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操行评定。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四、论述题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怕犯错。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即使学生提出错误观点也不急于批评。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学习任务、作业形式等方面提供多种选择。

比如,布置作文时,可以给出多个主题供学生选择。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耐心解答,引导他们深入探索。

如学生对自然现象好奇提问,教师可以一起探讨相关知识。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告诉学生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表扬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培养他们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开展头脑风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灵感。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发散思维训练,通过一题多解、一事多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推测与假设训练,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合理推测和假设,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在语文写作中,让学生根据给定情境进行想象创作。

自我设计训练,让学生自主设计项目或作品,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比如手工课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手工艺品。

头脑风暴训练,组织学生集体讨论,鼓励学生快速提出大量想法,不评价他人观点,营造自由开放的思维氛围。

教师考编真题示例二(学科专业知识 - 小学数学)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 2:3:4,这个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把一个棱长为 a 的正方体,任意截成两个长方体,这两个长方体表面积之和是( ) A. 6 a 2 6a²6a2 B. 8 a 2 8a²8a2 C. 10 a 2 10a²10a2 D. 12 a 2 12a²12a2 二、填空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的积是______。

在比例尺是 1:5000000 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 8 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__千米。

三、解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计算:3 4 ÷ ( 5 8 + 3 4 ) × 4 5 \frac{3}{4}÷(\frac{5}{8}+\frac{3}{4})\times\frac{4}{5}43​÷(85​+43​)×54​ 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是 2 分米,高是 5 分米,这个水桶能装多少升水?(π \piπ取 3.14) 某班有学生 45 人,会下象棋的人数是会下围棋人数的 3.5 倍,两种棋都会及两种棋都不会的人数都是 5 人,求只会下围棋的人数。

四、教学设计题(40 分) 请根据“三角形内角和”这一教学内容,设计一份简要的教学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C 2. B 二、填空题 8 2. 400 三、解答题 先算括号里:5 8 + 3 4 = 5 8 + 6 8 = 11 8 \frac{5}{8} + \frac{3}{4} = \frac{5}{8} + \frac{6}{8} = \frac{11}{8}85​+43​=85​+86​=811​; 再算除法:3 4 ÷ 11 8 = 3 4 × 8 11 = 6 11 \frac{3}{4}÷\frac{11}{8} = \frac{3}{4}×\frac{8}{11} = \frac{6}{11}43​÷811​=43​×118​=116​; 最后算乘法:6 11 × 4 5 = 24 55 \frac{6}{11}×\frac{4}{5} = \frac{24}{55}116​×54​=5524​。

圆柱体积公式 V = π r 2 h V = \pi r²hV=πr2h,已知 r = 2 r = 2r=2 分米,h = 5 h = 5h=5 分米,π = 3.14 \pi = 3.14π=3.14。

则 V = 3.14 × 2 2 × 5 = 3.14 × 4 × 5 = 62.8 V = 3.14×2²×5 = 3.14×4×5 = 62.8V=3.14×22×5=3.14×4×5=62.8(立方分米)。

因为 1 立方分米 = 1 升,所以能装 62.8 升水。

设会下围棋的有 x xx 人,则会下象棋的有 3.5 x 3.5x3.5x 人。

全班人数 = 会下象棋的 + 会下围棋的 - 两种棋都会的 + 两种棋都不会的。

即 45 = 3.5 x + x − 5 + 5 45 = 3.5x + x - 5 + 545=3.5x+x−5+5, 45 = 4.5 x 45 = 4.5x45=4.5x, 解得 x = 10 x = 10x=10。

只会下围棋的人数 = 会下围棋的人数 - 两种棋都会的人数,即 10 − 5 = 5 10 - 5 = 510−5=5(人)。

四、教学设计题 《三角形内角和》教案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测量、剪拼、折拼等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难点:用不同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提问学生关于三角形内角的已有认知,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从而导入新课。

探究新知: 测量法:让学生分组测量不同类型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然后计算每个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初步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大约是 180°。

剪拼法:引导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尝试拼在一起,看能否拼成一个平角,从而直观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折拼法: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向内折,使其拼成一个平角,再次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如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的度数,判断给定三个角能否组成三角形等,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

课堂小结:请学生分享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收获,教师总结强调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以及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方法。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所学知识测量家里一些三角形物品的内角和,并记录下来。

教师考编真题示例三(教育综合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 - 中学语文) 一、教育综合知识部分(3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卢梭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等统称为( ) A. 智力因素 B. 非智力因素 C. 情感因素 D. 意志因素 (二)简答题(20 分) 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品德。

二、学科专业知识部分(70 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 3 分,共 15 分)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静谧 鞠躬尽瘁 妇孺皆知 B. 懊悔 锋芒必露 一拍即合 C. 撺掇 杂乱无张 参差不齐 D. 屏嶂 鞠躬尽瘁 参差不齐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B. 正因为他具有海誓山盟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C. 它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峰回路转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蹦跳。

D. 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每题 2 分,共 8 分) 林壑尤美(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饮少辄醉(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翻译下列句子。

(每题 3 分,共 6 分)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醉翁亭?(6 分) (三)现代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背影》(节选)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了一会说:“我走了,你要好好学习!”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 文段中描写父亲背影的动词有哪些?有什么作用?(5 分) “我”看到父亲艰难地攀爬月台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请分析“我”流泪的原因。

(5 分) 文段中父亲的语言不多,但却令人感动,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5 分) (四)教学设计题(20 分) 请针对初中语文课文《春》,设计一个教学导入环节和新授环节中“景物描写赏析”部分的教学过程。

参考答案 一、教育综合知识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A 2. A (二)简答题 有效的说服:教师应经常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树立良好榜样: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既可以是身边的真人真事的现身说法的示范,也可以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介象征性地示范。

利用群体约定: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价值辨析: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选择阶段(自由选择、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赞赏阶段(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行动阶段(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

惩罚可以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也可以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二、学科专业知识部分 (一)基础知识 A 2. D (二)文言文阅读 解释加点词: 格外 -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 就 - 寄托 翻译句子: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

描写方面:这段文字从地理位置(环滁皆山,西南诸峰)、山间景色(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水流情况(水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亭子姿态(翼然临于泉上)以及亭子的建造者和命名者等方面描写了醉翁亭。

(三)现代文阅读 动词及作用:动词有“攀”“缩”“倾”。

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动作,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流泪原因:“我”流泪是因为被父亲艰难攀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所感动,体会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同时也为自己之前对父亲的不理解而感到愧疚。

示例赏析:“我走了,你要好好学习!”这句话简洁朴实,却饱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