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认“旬、熬”等9个字,能正确读写“腊月、初旬”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学习作者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氛围。
学习作者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难点 体会作者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一段人们欢庆春节的视频,提问学生春节都有哪些习俗,从而引出课题《北京的春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字形问题。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重点讲解“熬、蒜、饺”等易错字。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了春节哪些时间段的活动,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组合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时间段,深入研读,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这个时间段的活动写具体的。
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例如,学习“腊八”这一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的动词,感受人们对节日的重视;学习“除夕”部分,通过朗读描写除夕热闹场景的语句,体会人们团圆的喜悦。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时间段的描写,思考作者为什么有的部分写得详细,有的部分写得简略,从而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7分钟)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春节的习俗,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
布置作业(3分钟) 以“家乡的春节”为题,运用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参与度较高。
但在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写作训练中进一步强化。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北京春节的独特习俗,体会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北京春节的习俗特点,感受春节的欢乐祥和。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安排详略的写作技巧。
难点 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一组北京春节期间的图片,如张灯结彩的街道、热闹的庙会、一家人团聚吃年夜饭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谈谈自己看到图片后的感受,引出课题。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8分钟)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采用多种形式认读,如开火车读、指名读等,纠正读音。
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截然不同”等词语的意思。
研读文本,品味习俗(18分钟)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梳理文章脉络。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时间段的习俗进行深入探究,思考:这个时间段有什么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小组汇报展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等方式,感受春节习俗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学习“元宵节”部分,让学生想象花灯的样子,朗读描写花灯的语句,体会节日的热闹。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各个时间段习俗的详略情况,探讨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总结写法,情感升华(7分钟)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如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抓住细节描写等。
引导学生思考春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布置作业(2分钟) 收集家乡春节的特色习俗,制作一份手抄报,下节课进行展示交流。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讨论效率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组织引导。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北京春节的一系列习俗,体会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
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北京春节习俗的特点。
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积累优美词句。
难点 体会作者对传统春节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朗读感悟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4分钟) 和学生聊一聊自己印象中的春节,提问学生春节有哪些难忘的瞬间,然后引入老舍先生笔下北京的春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6分钟)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北京的春节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依次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等时间段的春节活动。
精读品味,感受习俗(20分钟)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春节习俗段落,反复朗读,圈画出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全班交流分享,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分析作者的描写手法。
比如,在分析“腊八”部分时,让学生体会“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句话的妙处,感受作者比喻手法的生动形象。
进行对比阅读,将课文中描写的春节习俗与学生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不同地域春节文化的理解。
总结写法,拓展延伸(7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如用词准确、描写细腻、情感真挚等。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自己家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短文,介绍节日的习俗和自己的感受。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收集整理其他地方春节的独特习俗,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朗读感悟,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有了较好的理解。
但在对比阅读环节,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差异的挖掘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