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范文3篇)

《陋室铭》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准确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准确翻译课文。

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感受作者的精神境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些简陋但充满文化气息的居所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居所,你们觉得居住在这里的人会是怎样的心态?他们的生活是否会因为居所的简陋而失去乐趣?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走进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看看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着怎样的人生感悟。

板书课题《陋室铭》。

(二)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作者刘禹锡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因革新失败被贬官,在困境中写下此文以明志,为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做铺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重点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韵律之美。

(四)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标注出来。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尝试解决。

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重点讲解: 实词:“名”(出名)、“灵”(灵异)、“斯”(这)、“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等。

虚词:“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等。

特殊句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判断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陋”)。

请几位同学再次逐句翻译课文,教师进行点评和完善,确保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五)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研读第一段 提问:文章开篇是如何引出“陋室”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运用类比手法,以山水引出陋室,表明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

引导学生体会类比手法的妙处,感受其生动形象地引出主题的作用。

研读第二段 提问: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陋室?体现了陋室怎样的特点? 明确:从居住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日常生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三个方面描写陋室。

体现了陋室环境清幽、交往高雅、生活闲适的特点。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

研读第三段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列举诸葛亮和扬子云的事例? 明确:以诸葛亮的草庐和扬子云的亭子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暗示自己也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进一步强调“德馨”。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引用孔子的话,再次强调“陋室不陋”,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与前文“惟吾德馨”相呼应,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六)体会写法,感悟情感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提问:本文是如何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 明确:作者通过描写“陋室”的环境、交往和生活,寄托了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借“陋室”这一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怀。

组织学生讨论: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汲取其中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七)朗读背诵,总结全文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如分角色读、男女赛读等,达到熟读成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言知识、文章结构、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强化记忆。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以“我的小屋”为题,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或志向。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文意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把握有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托物言志手法以及联系现实探讨作者生活态度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引导,多举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陋室铭》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意,体会文章的意境和韵味。

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怀,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流畅翻译课文。

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深入领会托物言志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所传达的作者情感。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感悟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开展“文人雅居”话题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古代文人居住的地方,以及这些居所与文人之间的故事。

教师顺势引出刘禹锡的“陋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板书课题。

(二)预习展示 请学生展示预习成果,介绍作者刘禹锡,包括其生平事迹、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等。

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进行简要总结和点评,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节奏。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的处理。

指名朗读,教师针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如“苔痕(tái hén)”“鸿儒(hóng rú)”“案牍(àn dú)”等字音,以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等节奏划分。

全班齐读,读得通顺、流利,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四)文意疏通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记录下来。

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给予指导。

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教师重点讲解: 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名”(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也)等。

古今异义:“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丝竹”(古义: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等。

词类活用:“名”(名词作动词,出名)、“灵”(形容词作动词,变得灵异)等。

请学生再次逐句翻译课文,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纠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理解文意。

(五)文本解读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提问: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主旨,为第一部分;中间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描写陋室,体现“陋室不陋”,为第二部分;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总结全文,再次强调“陋室不陋”,为第三部分。

让学生体会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

分析“陋室不陋”的原因 提问:作者为什么说“陋室不陋”?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总结:因为“惟吾德馨”,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清幽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雅交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闲适生活都能体现“陋室不陋”。

探究托物言志的手法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本文是如何通过“陋室”来表达作者的志向和情怀的?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作者通过描写“陋室”的种种美好,实则是在表达自己虽身处简陋环境,但因品德高尚而内心充实、自得其乐的心境,借“陋室”这一事物,寄托了自己安贫乐道、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志向和情怀,这就是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六)情感体悟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坚持这样的生活态度有什么意义?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深入体会作者在困境中坚守自我、追求精神富足的难能可贵,感受作者的高尚品格。

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从作者身上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七)朗读背诵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如配乐朗读、接力朗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和韵味。

学生尝试背诵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结构和内容线索进行记忆,先个别背诵,再同桌互背,最后全班齐背。

(八)课堂小结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言知识、文章结构、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九)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整理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的笔记。

仿照《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书房铭”或“卧室铭”为题,写一篇 200 - 300 字的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但在对托物言志手法的深度理解和运用上,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相关的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陋室铭》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认读、书写文中的生字词,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课文。

深入理解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课文。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准确翻译课文。

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手法与作者情感表达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对比分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些豪华住宅和简陋房屋的图片,形成鲜明对比。

提问学生:如果让你们选择居住环境,你们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 引出刘禹锡却对简陋的屋子情有独钟,他笔下的“陋室”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板书课题《陋室铭》。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详细介绍作者刘禹锡,讲述他的生平经历、政治抱负以及文学成就,重点提及他因革新被贬却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为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埋下伏笔。

介绍“铭”这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本文的押韵特点。

(三)初读课文 教师富有激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朗读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指导。

全班齐读,读得整齐、流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四)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尝试给出合理的解释。

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重点讲解: 实词:“德馨”(品德高尚)、“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佛经)等。

虚词:“于”(在)、“则”(就)、“而”(表转折,却)等。

特殊句式:“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耳”“劳形”为使动用法,即“使……扰乱”“使……劳累”)。

请几位同学逐句翻译课文,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确保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五)精读品味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押韵的字,如“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体会文章押韵带来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让学生品味文中一些精妙的语句,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分析其用词的精妙之处,“上”“入”二字将静态的景物写得富有动态美,生动描绘出陋室环境的清幽。

探究托物言志的手法 提问:作者表面上在写“陋室”,实际上是在表达什么? 明确:作者借对“陋室”的描写,表达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向和情怀,这就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组织学生讨论:托物言志手法在文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从对陋室环境的描写,暗示自己生活的宁静淡泊;对交往人物的叙述,显示自己的高雅情趣;对日常生活的描述,表明自己不慕名利的心境,这些都是托物言志的体现。

对比分析 展示一些描写豪华住宅的文段,与《陋室铭》进行对比。

提问:两者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总结:描写豪华住宅的文段多侧重于物质的奢华,而《陋室铭》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突出作者对高尚品德和精神富足的重视。

(六)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正确看待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关系,汲取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具有高尚品德和精神追求的事例,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