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了解秦朝统一的背景、过程;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比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提高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制度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以及对秦朝政治制度创新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各国纷争的地图和影视片段,提问学生: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引出结束战乱、实现统一成为当时人民的迫切愿望。
新课讲授(30分钟) 秦朝统一(10分钟)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秦朝统一的背景,教师补充讲解商鞅变法对秦国实力提升的作用。
利用地图,简要讲述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强调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这一重要时间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0分钟) 皇帝制度:展示秦始皇嬴政的图片和相关史料,介绍嬴政创立皇帝制度,讲解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皇位世袭和皇权独尊的特点。
三公九卿制:通过图表展示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九卿的职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三公九卿制的作用,教师总结其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郡县制: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示意图,让学生分析两者的不同。
结合史料,讲解郡县制的推行及郡守、县令的职责,强调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课堂讨论(15分钟) 提出问题:“有人认为秦朝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的进步,也有人认为这一制度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和短命而亡。
你如何看待这一制度?”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强调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课后作业(5分钟) 让学生撰写一篇小论文,阐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影响。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思想家的主张;理解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分析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经典言论,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组织课堂辩论,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希腊先哲的智慧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关注人类自身命运的意识;体会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难点:理解人文主义思想在古希腊产生的根源及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情境教学法、辩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关于英雄人物追求自由、尊严的片段,提问学生:这些故事反映了古希腊人怎样的精神追求?由此引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话题。
新课讲授(30分钟) 智者学派(15分钟) 创设情境:假设学生生活在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繁荣时期,面临各种公共事务需要决策,引出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
展示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等观点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其含义和影响,强调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苏格拉底(15分钟) 讲述苏格拉底的生平事迹和审判场景,激发学生兴趣。
呈现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等思想主张,组织学生讨论苏格拉底思想与智者学派思想的异同,理解苏格拉底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化。
课堂辩论(15分钟) 提出辩题:“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谁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更大?” 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教师在旁引导和点评,使学生深入理解两者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要点,梳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阶段的发展脉络。
课后作业(5分钟) 收集资料,制作一份关于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手抄报。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原因、表现;了解近代中国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的背景、概况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近代企业创办的艰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受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曲折性;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难点: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在联系和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问题导向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一组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和西方工业经济的图片对比,提问学生:这种经济形态的差异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冲击?引发学生思考。
新课讲授(30分钟) 自然经济的解体(10分钟) 利用图表展示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纺织业、农业等行业的变化数据,讲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外国经济侵略、国内市场变化等)和表现(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等)。
洋务运动(10分钟) 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晚清官员,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讨论如何挽救统治危机,引出洋务运动。
介绍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活动,如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开启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10分钟) 讲述一些早期民族资本家创业的故事,介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的背景(自然经济解体、洋务运动诱导等)和代表企业。
组织学生讨论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对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结构的影响。
角色扮演(15分钟) 设定情景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学生分别扮演洋务派官员、民族资本家、传统农民,围绕“中国经济何去何从”展开对话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各自角色出发,分析不同阶层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看法和态度。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强调这一变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后作业(5分钟) 撰写一篇短文,描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