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设计(范文3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学生会认“亭、敬”等5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独、敬”等12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意境。

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敬亭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敬亭山的景色,引出课题《独坐敬亭山》。

介绍作者李白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古诗,学习字词(10分钟) 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利用课件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认读,纠正读音。

重点讲解“亭、厌、孤、闲”等生字的字形和字义。

全班齐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5分钟) 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结合注释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让学生想象鸟儿高飞远去、白云独自飘走的画面,体会“尽”和“闲”的含义。

讲解“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提问学生:“谁和谁相看两不厌?”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把敬亭山当作朋友,二者相互凝视,永不厌烦,感受诗人与山之间的情感交流。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体会情感,感受意境(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从诗句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结合创作背景,深入分析诗人当时孤独寂寞的心境。

由于政治上的不如意,李白四处漂泊,此时独自一人面对敬亭山,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寂。

再次引导学生朗读古诗,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

背诵古诗,指导书写(5分钟) 多种形式背诵古诗,如指名背、小组赛背、齐背等,达到熟练背诵。

在黑板上示范书写“独、敬、亭”等生字,强调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

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书写姿势和错误写法。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古诗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情感。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搜集李白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心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背诵和默写古诗。

难点: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 四、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5分钟) 开展“诗词接龙”游戏,教师说出一句古诗的上句,让学生接下句,营造浓厚的诗词氛围。

游戏结束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被誉为‘诗仙’的是谁吗?”引出李白,进而引出他的诗作《独坐敬亭山》。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

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全班齐读,读得通顺、流利。

理解诗意(15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小组合作交流,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给予指导。

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成果,教师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字词和诗句进行重点讲解。

如“众鸟高飞尽”中的“尽”是“没有了”的意思;“孤云独去闲”中的“闲”表示“悠闲自在”。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使学生对诗意有更准确的理解。

感悟情感(10分钟)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配乐朗诵古诗,同时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请学生分享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教师顺势提问:“从这样的画面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结合李白的生平经历,深入探讨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孤独、寂寞以及对敬亭山的特殊情感。

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把握。

背诵与拓展(5分钟) 多种形式背诵古诗,如配乐背诵、男女赛背等,巩固记忆。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描写山水的诗作,如《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进一步感受李白诗歌的魅力。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古诗的方法和体会到的诗人情感。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选择诗歌中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话进行描写,字数不低于200字。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含义。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想象诗歌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的孤独寂寞,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意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法、想象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敬亭山自然风光的视频,视频中展示敬亭山的秀丽景色,如青山绿水、云雾缭绕等画面。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想去这座美丽的山上游玩吗?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就曾独自来到敬亭山,还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独坐敬亭山》。

” 初读古诗(10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跟读几遍后,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强调“亭、敬、厌、孤、闲”等字的读音。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朗读情况,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指导。

全班齐读,读得整齐、流畅。

理解诗意(15分钟) 结合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然后对照诗句,逐句讲解诗意。

讲解“众鸟高飞尽”时,让学生想象鸟儿一只一只高高飞起,越飞越远,最后消失不见的情景,理解“尽”的含义。

讲解“孤云独去闲”,引导学生想象天空中一朵白云独自慢悠悠地飘走的画面,体会“闲”所表达的悠闲自在之感。

对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和谁相看两不厌?让学生明白诗人把敬亭山当作知己,二者相互凝视,永不厌烦。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分享,教师巡视指导。

体会情感与意境(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独自坐在敬亭山,看到众鸟高飞、孤云独去,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结合李白的生平经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政治上不得志,四处漂泊,此时独自一人面对敬亭山,内心充满了孤独寂寞,但又从与敬亭山的对视中获得了慰藉。

再次引导学生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情感和诗歌的意境表现出来。

可以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选择轻柔、舒缓的古典音乐,营造氛围。

拓展想象与表达(5分钟) 让学生闭上眼睛,再次想象诗歌的画面,然后睁开眼睛,用自己的话把这幅画面写下来,要求尽量生动形象。

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给予针对性的点评和建议,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总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古诗的诗意、情感和意境,强调学习古诗的收获。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仿照《独坐敬亭山》,写一首短诗,描绘自己观察到的一处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某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