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精灵》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硕大”“老鸹”“肆无忌惮”等。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态度。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城市中的动物,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动物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深入领会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 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城市繁华景象的图片,如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接着展示一组城市中出现动物的图片,如天空飞过的鸟、公园里的松鼠等。
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城市中出现这些动物,给城市带来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引出课题《都市精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讲解其读音和含义,如“硕(shuò)大”“老鸹(guā)”“栖(qī)息”“肆无忌惮(dàn)”等,并进行课堂小练习,让学生用部分词语造句,加深理解。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文章围绕“都市精灵”写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在都市中的生存状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 分钟) 研读描写动物的段落 找出文中描写鸽子、老鸹、喜鹊等动物的语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例如“在北京,连乌鸦都久违了。
几十年前,我小的时候,老鸹是北京一景。
清晨,成群飞向城外,在乡下地里觅食;黄昏,成群飞回城里,在城里类似万寿寺这种多树少人的深宫大院里过夜。
” 分析这些语句,体会作者描写动物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如上述句子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几十年前乌鸦在北京常见的情景与现在“连乌鸦都久违了”进行对比,突出了城市动物生存状况的变化。
探讨作者情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作者对这些动物的描写中,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作者对曾经城市中动物活跃的场景充满怀念,对如今动物逐渐消失的现状感到惋惜和忧虑,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渴望。
理解文章主旨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以“都市精灵”为题?“精灵”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精灵”一词将动物比作具有灵性的存在,它们为城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作者以此为题,旨在呼吁人们关注城市中的动物,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拓展延伸(10 分钟) 开展小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们身边城市中动物的生存状况,以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展示一些其他城市为保护动物、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的资料,如建设城市湿地公园、设立鸟类保护区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为城市中的动物做些什么。
课堂小结(5 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情感以及所传达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教师强调:动物是城市的一部分,也是大自然的精灵。
我们应该珍惜它们,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共同创造一个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
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短文,描写一种你熟悉的动物,表达你对它的情感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字数不少于 300 字。
收集资料,了解本地有哪些保护动物的措施,写一份简单的报告。
《都市精灵》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文本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观点。
品味文中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 领悟作者借描写都市动物所蕴含的深层哲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3 分钟) 播放一段小动物在城市中活动的有趣视频,如猫咪在公园长椅上晒太阳、小鸟在街边树上唱歌等。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城市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可爱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给城市带来了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从而引入新课《都市精灵》。
预习展示(7 分钟) 学生分组展示预习成果,包括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和释义。
教师针对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补充和纠正,重点讲解“俯拾即是”“相得益彰”“司空见惯”等词语的用法,并通过举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请几位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围绕都市中动物的生存状况展开叙述,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文本研读(20 分钟) 自主阅读,思考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不同城市的哪些动物?这些动物在城市中的命运有何不同? 学生读完后,独立完成问题思考,并做好记录。
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教师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不同城市动物命运的对比,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动物生存环境的影响。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最精彩、最能打动人心的语句,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例如“如今,老鸹和燕子在北京已经很稀有了,麻雀经过大围剿也元气大伤,都构不成北京的景致了,实在是非常的可惜。
” 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用词准确性、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赏析,体会作者对动物消失的惋惜之情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主题探讨(10 分钟) 组织全班讨论:文章标题为“都市精灵”,作者为什么把动物称为“精灵”?这一称呼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期望?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确:作者将动物称为“精灵”,是因为动物给城市带来了生机与灵动之美,它们是大自然的使者。
这一称呼体现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和珍视,同时也期望人类能够善待动物,与它们和谐共处。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城市中的动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做法。
课堂总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通过描写都市中动物的生存状况,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思想。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关注身边的动物,从自身做起,为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业布置(课后完成) 以“我心中的都市与动物”为主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心得体会,表达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
制作一张关于保护城市动物的手抄报,内容可以包括动物的生存现状、保护措施等。
《都市精灵》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流畅、准确地朗读课文。
了解作者舒乙及其作品风格,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
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分析文中描写动物的精彩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挖掘文章深层次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比较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舒乙,包括他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作品风格特点。
重点提及他关注社会现实、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创作倾向。
说明本文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多影响,为理解文章主旨奠定基础。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7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如“觅(mì)食”“围剿(jiǎo)”“荒诞(dàn)”等,带领学生认读,讲解其读音、字形和字义。
开展字词小练习,如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词语解释等,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引导学生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初步把握文章结构。
精读品味,分析文本(20 分钟) 分析描写动物的段落 让学生找出文中详细描写动物活动的段落,如描写昆明的红嘴鸥、北京的喜鹊等段落。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感受作者笔下动物的活泼可爱。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动物时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
例如描写红嘴鸥“红嘴红脚,浑身雪白,浮在碧绿的水波上,身子一动不动,好像在倾听,又好像在思索”,从外貌和姿态方面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红嘴鸥的可爱模样。
探讨作者描写动物的目的,体会作者通过对动物的描写所表达的情感。
比较不同城市动物的生存状况 引导学生对比文中所写不同城市动物的生存情况,如昆明动物与人和谐相处,而北京一些动物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参与各小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小组讨论结束后,推选代表发言,全班共同交流。
体会作者情感与文章主旨 提问学生:从作者对不同城市动物生存状况的描述中,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传达怎样的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确作者对动物与人和谐共处场景的赞美,对动物生存现状的担忧,进而揭示文章呼吁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旨。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10 分钟) 展示另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短文,让学生与《都市精灵》进行比较阅读。
可以从主题表达、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自主阅读短文后,分组进行讨论比较。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形成书面结论。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加深学生对不同文本的理解和对人与自然关系主题的认识。
课堂小结(5 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情感、描写动物的方法以及通过比较阅读得到的收获。
教师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行动。
作业布置(课后完成) 阅读舒乙的其他作品,如《父子情》,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悟。
以“假如我是一只都市动物”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对都市生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