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会写“胚、祸”等 14 个字,会认“胚、澄”等 7 个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童年的发现所引发的思考和情感,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 分钟) 谈话导入:同学们,童年是一段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时光。
在我们的童年里,常常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和有趣的发现。
比如,也许你曾经好奇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们走,也许你发现了蚂蚁搬家的规律。
那大家能和老师分享一下你们童年中那些有趣的发现吗?(请几位同学回答) 今天,我们要走进作者费奥多罗夫的童年,看看他有着怎样独特的发现。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等词语的意思。
比如,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结合生活实际、直观演示等方法。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童年时在梦中飞行,进而引发了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的思考,最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因在课堂上发笑被老师误解、驱逐的事。)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 分钟)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他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
出示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
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
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从人的进化过程推导出胚胎发育的规律,感受作者善于思考和探索的精神。
出示句子:“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被老师误解后的委屈和无奈。
讨论:“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的含义。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发现是什么,他受到了怎样的驱逐和迫害。
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外知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比如,哥白尼等科学家都曾因自己的发现而遭受迫害,让学生明白,任何新的科学发现,在被认可之前,往往会经历艰难的过程。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5 分钟) 总结全文: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展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
拓展延伸:同学们,你们在童年生活中也一定有过不少有趣的发现,把你的发现写下来,和大家分享分享。
五、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是怎么来的 思考探索→胚胎发育规律 被误解驱逐→重大发明发现有风险 六、作业布置 抄写本课的生字词和自己喜欢的句子。
把自己童年的发现写下来,不少于 300 字。
《童年的发现》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作者观察、思考、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童年发现的过程和乐趣。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一段孩子们在草地上自由玩耍、观察自然的视频,提问:同学们,在这样美好的童年时光里,你们有没有过一些让自己特别兴奋、特别得意的发现?(请学生分享)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作家的童年,看看他有着与众不同的发现。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8 分钟)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纠正错误读音。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词语的图片或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胚胎、滑翔、天赋”等较难的词语。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朗读是否正确、流利。
精读感悟,理解文本(18 分钟)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分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发现这个规律的?他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表现? 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作者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句子,体会作者求知若渴、善于思考、大胆想象的特点。
例如,通过“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体会作者的自豪;通过“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体会作者的痴迷。
出示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让一部分学生扮演老师,一部分学生扮演作者,模拟课堂上发生的事情,然后请“作者”谈谈被误解、驱逐时的感受,从而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总结写法,拓展运用(4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如先写童年的发现,再写发现的过程,最后写发现带来的后果,以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等。
让学生仿照这种写作方法,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写自己童年的一个发现。
课堂小结(5 分钟)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到的写作方法、受到的启发等。
教师总结:童年是充满好奇和探索的,希望同学们能像作者一样,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勇于探索,不断发现生活中的奥秘。
五、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发现:胚胎发育规律 过程:梦中飞行→思考探索→得出结论 品质:求知欲强、善于思考、大胆想象 六、作业布置 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把自己童年的一个发现写下来,题目自拟,字数 400 字左右。
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了解更多关于自然生物的有趣发现。
《童年的发现》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会认、会写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梳理作者的发现过程。
体会作者童年时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童年发现的具体内容和发现的过程。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深刻道理。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对比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3 分钟) 同学们,童年是一个充满幻想和好奇的时期。
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和独特的发现。
谁愿意站起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童年中印象最深刻的发现?(学生分享)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童年的发现》,看看作者在童年时期有怎样惊人的发现。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童年的发现”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通过开火车读、个别读等方式,确保学生读准字音。
对于“胚胎、祸患、妨碍”等较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明确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在梦中飞行,引发对人起源的思考,最终发现胚胎发育规律,却因课堂上的表现被老师误解的事情。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8 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童年发现过程的段落,并用横线画出来。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
各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梦中飞行—产生疑问—观察思考—得出结论”的顺序梳理作者的发现过程。
分析“梦中飞行”部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飞行的好奇和向往,感受童年的天真。
探讨“产生疑问”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如“人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等,体会作者善于思考的品质。
在“观察思考”阶段,让学生找出作者观察和思考的语句,如对鱼的观察,感受作者求知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
对于“得出结论”部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感受作者的聪明才智和探索精神。
出示“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对比阅读一些科学家因发现而遭受磨难的小故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4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作者童年发现的过程和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提问:从作者的童年发现中,我们学到了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明白要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不怕困难和挫折。
布置作业(5 分钟) 抄写文中的生字词和自己喜欢的句子。
以“我的童年发现”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童年时的一次发现,要求条理清晰,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字数 300 字以上。
五、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 产生疑问 观察思考 得出结论 求知 探索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收集一个科学家童年探索的小故事,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