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将相和》课堂实录(范文3篇)

《将相和》课堂实录一 教师:同学们好!今天咱们要一起学习一篇非常经典的课文——《将相和》。

大家预习过课文了,谁来说说题目中的“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呀? 学生1:“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

教师:非常正确。

那你们知道“和”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2:“和”就是和好的意思。

教师:没错。

那廉颇和蔺相如一开始可不是和好的状态,他们之间发生了很多故事。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学生3: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

教师:很好。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要带着和氏璧去秦国,他又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 (学生默读思考) 教师:谁来说说蔺相如为什么要带和氏璧去秦国? 学生4:因为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不敢不答应,蔺相如就主动请求带着和氏璧去秦国。

教师:那他是怎么做到完璧归赵的呢? 学生5: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假说和氏璧有瑕疵,把璧要了回来,然后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教师:说得很详细。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蔺相如怎样的品质呢? 学生6:他很聪明,有勇有谋,面对强大的秦王也不害怕。

教师:非常棒。

那在“渑池之会”这个故事里,蔺相如又有哪些精彩的表现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蔺相如的品质。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代表1:我们找到“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从这里能看出蔺相如很勇敢,敢于维护赵王的尊严。

教师:还有补充吗? 小组代表2:“秦王没占到便宜。

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说明蔺相如不仅勇敢,还很有智谋,考虑到了廉颇在边境的接应。

教师:大家分析得很到位。

那“负荆请罪”又是怎么回事呢?谁来讲讲? 学生7:廉颇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很不应该,于是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教师:廉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学生8:因为他知道了蔺相如避让他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教师:从廉颇身上我们又能学到什么呢? 学生9:要知错能改,以国家利益为重。

教师:这篇课文通过这三个小故事,展现了蔺相如和廉颇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团结协作、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理。

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将相和》课堂实录二 教师:上课伊始,老师想问问大家,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流传千古的人物和故事,你们对战国时期的蔺相如和廉颇了解多少呢? 学生1:我知道蔺相如很聪明,廉颇是个大将军。

教师:不错。

今天我们深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哪位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学生2:课文讲了蔺相如和廉颇之间从有矛盾到和好如初的事,中间包含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教师:概括得很准确。

现在聚焦“完璧归赵”这个情节。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蔺相如和秦王对话的部分,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蔺相如的语言妙在哪里。

(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师:读完了,谁来说说蔺相如语言的巧妙之处? 学生3:蔺相如说和氏璧有瑕疵,巧妙地把和氏璧从秦王手里要了回来,既不得罪秦王,又保护了和氏璧。

教师:非常好。

这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

那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又是如何应对秦王的挑衅的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生4:“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这里能看出蔺相如为了维护赵王尊严,毫不畏惧秦王。

教师:还有吗? 学生5:“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很厉害。

教师:大家理解得很深刻。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廉颇的行为让人印象深刻。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廉颇去蔺相如家请罪时的情景,两人会说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演一演。

(同桌之间互相表演) 教师:好,哪组同桌愿意上台展示? (一组同桌上台表演) 教师:表演得很不错。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廉颇的知错能改。

那学了这篇课文,你们对“和”有了怎样更深的理解? 学生6:“和”就是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放下个人恩怨,团结一心。

教师:说得太好了。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学会团结,顾全大局。

《将相和》课堂实录三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了解《将相和》背后的故事。

在学习之前,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的初步理解? 学生1:我觉得就是将军和丞相之间从不好到和好的过程。

教师:理解得有一定道理。

那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蔺相如和廉颇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他们的性格特点。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画句子) 教师:我们先来交流描写蔺相如的句子。

谁找到了? 学生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从这里能看出蔺相如勇敢无畏,面对秦王毫不退缩。

教师:分析得很准确。

还有其他句子吗? 学生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这里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和果断。

教师:很好。

那描写廉颇的句子呢? 学生4:“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能看出廉颇一开始很骄傲自大。

教师:那后来呢? 学生5:“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这里能看出廉颇知错能改。

教师:非常棒。

通过这些句子,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蔺相如和廉颇鲜明的性格特点。

那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6: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让蔺相如立了大功,职位比廉颇高,引发了廉颇的不满,才有了负荆请罪,最后将相和好。

教师:总结得很到位。

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认识了两位历史人物,更让我们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课后请同学们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