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原文及具体意思讲解如下: 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逐句释义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春种”点明了时间是春天,是播种的季节 。
“一粒粟”指的是一粒种子,这里的“粟”原本指谷子,脱壳后就是小米,在这里泛指谷类种子。
“秋收”对应春天播种,指秋天收获庄稼。
“万颗子”形容收获的粮食数量极多,“万颗”是虚指,表示数量庞大,“子”在这里代表粮食颗粒。
这两句诗描绘了春天播种和秋天丰收的景象,通过“一粒粟”和“万颗子”的鲜明对比,展现出农民辛勤劳作后粮食产量的巨大变化,突出了农业生产中播种与收获的关系,也体现出农民付出的艰辛劳动得到了看似丰硕的成果。
“四海无闲田” “四海”指全国,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所以用“四海”来指代全国范围。
“无闲田”意思是没有一块闲置不种庄稼的田地,说明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充分开垦利用起来,农民们都在努力耕种,没有荒废的土地。
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耕地面积之广,以及农民劳作的勤勉程度,从宏观角度展现出农业生产的繁荣景象。
“农夫犹饿死” “犹”表示仍然、还是的意思。
尽管前面描述了丰收的景象,全国没有闲置的土地且粮食产量很高,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农夫犹饿死”,即辛苦劳作的农民仍然面临饿死的悲惨结局。
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尖锐矛盾——农民虽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却无法保障自己的基本生存权利,反映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在丰收之年农民却饿死的悲惨现实,诗人通过层层递进和鲜明对比的手法,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农民遭受沉重剥削的社会问题,表达了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同时也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