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 《在人间》《我的大学》 )。
这部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阿廖沙三岁时,父亲死于霍乱,母亲带着他到外祖父家生活。
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
外祖父卡希林是一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小染坊主,他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争夺家产,整日争吵斗殴,甚至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
然而,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
善良慈祥的外祖母总是用她的温柔、乐观和宽容给予阿廖沙关爱与庇护。
外祖母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优美的歌谣,她常常给阿廖沙讲述这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教他懂得正义和善良。
此外,还有乐观淳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他们都给阿廖沙的童年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
随着母亲的再婚,阿廖沙过上了一段相对平静的生活,但母亲婚后的不幸遭遇以及继父的冷酷无情,再次打破了这份安宁。
母亲去世后,十一岁的阿廖沙不得不走向社会,独立谋生。
《童年》以儿童视角审视社会与人生,揭示了19世纪沙俄社会的种种丑恶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美好,歌颂了那些在黑暗中坚守善良和正义的人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