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育儿综合内容页

国民革命简介国民革命介绍

国民革命,也称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以下是详细介绍: 革命背景 政治: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国家主权丧失,民族危机加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经济:封建地主阶级依旧把控大量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发展艰难。

思想: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与科学思想,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也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意识。

革命准备 国共合作: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黄埔军校建立:1924年6月,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黄埔军校,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革命进程 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共合作推动下,工农运动迅速高涨。

工人罢工此起彼伏,其中省港大罢工持续时间长达16个月,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

农民运动也在各地兴起,广东、湖南等地的农民协会纷纷成立,开展减租减息等斗争。

北伐战争: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目标是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统治。

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

重要事件 迁都武汉:随着北伐胜利进军,革命重心由广州转移到武汉。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武汉成为当时全国革命的中心。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为配合北伐进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第三次武装起义由周恩来亲自指挥,取得胜利,解放了上海,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

革命结果 失败标志: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遭到严重挫折而失败。

失败原因:客观上,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超过革命力量;主观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历史意义 政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民主革命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空前传播。

组织: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