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生果》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喻、扉、呐、瘾、囫囵、莎、磁、锻、鉴、呕心沥血”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
学习作者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经历,表达感悟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和对写作的帮助。
体会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长生果”的含义,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谈话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一样东西,像好朋友一样陪伴着你,给你带来无尽的快乐和知识?(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走进作家叶文玲的童年,看看对她来说,这样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我的长生果》,引导学生思考“长生果”在这里的含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等方式,认读生字词,纠正读音。利用多媒体展示词语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如饥似渴、不言而喻、千篇一律”等词语的意思。
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长生果”写了哪些事,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引导总结: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包括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看连环画、看文艺书籍以及这些阅读经历对自己作文的影响。)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研读“我”的读书经历部分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作者读书经历的段落,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都读了哪些书。(学生回答后明确: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读了“香烟人”小画片、连环画、小镇文化站的几百册图书、学校图书馆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书经历,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例如,从“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体会到作者读书时的如饥似渴和对书的痴迷。)
探讨读书对写作的影响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读书对写作有帮助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读书和写作联系起来的。(如“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引导学生明白广泛阅读能积累素材,开拓思路,提高写作水平。)
组织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谈谈读书对写作的重要性。(小组代表发言,分享交流)
理解“长生果”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书像长生果一样,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不断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增长知识,启迪智慧,所以作者把书称为“长生果”,表达了对书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总结写法,拓展延伸(10分钟)
总结写作方法
回顾课文,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亲身经历,选取典型事例,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书的感悟。)
让学生仿照这种写作方法,说一说自己读书的经历和收获。(学生口头表达,教师适时指导)
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叶文玲的其他作品,如《心香》《无梦谷》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布置课后作业:以“我与书的故事”为题,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记录自己读书的经历和感受。
课堂小结(5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读书的重要性以及作者的写作方法。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我的长生果》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会写“喻、扉”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心扉、呐喊”等词语。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感受作者对书的喜爱之情。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感悟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悟出的道理。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人们在图书馆、书房专心读书的图片,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教师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伙伴。许多名人都对书有着独特的见解,比如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叶文玲走进她的童年,看看书在她的生命中扮演了怎样重要的角色,板书课题《我的长生果》。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字典或同桌交流解决读音和意思。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正音。重点指导“瘾(yǐn)、囫囵(hú lún)、呕(ǒu)”等字的读音和写法。通过举例、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悲欢离合”等词语的含义。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朗读是否正确、流利。
精读品味,感悟情感(20分钟)
梳理文章脉络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总结: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以比喻的手法说明书是“我”的“长生果”;第二部分(第2 - 7自然段)回忆童年读书的经历;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总结读书对“我”的影响和启示。)
研读童年读书经历
让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童年读书经历的段落,思考作者在不同阶段读了哪些书,读书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书的热爱,如“我读得如醉如痴,经常忘了吃饭和睡觉”,通过朗读感受作者读书时的投入。)
组织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对这些书如此着迷?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读书能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要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体会读书对写作的作用
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读书对写作产生影响的语句,反复朗读,思考读书是如何帮助作者提高写作水平的。(如“于是,我又悟出了一点道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引导学生理解读书积累了素材、提供了范例,让作者懂得了写作的真谛。)
开展课堂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对写作的感悟,教师适时点评和引导。
感受作者对书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从作者的叙述中,你能体会到她对书有着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对书充满了热爱、痴迷和感激之情,把书视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成长的“长生果”。)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作者对书的深情厚谊。
总结写法,学以致用(10分钟)
总结写作方法
回顾课文,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事例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情感。)
教师举例说明这些写作方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小练笔
布置小练笔任务: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以“我与[某一事物]的故事”为题,写一个片段,表达自己对该事物的情感和从中获得的感悟。(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提出修改建议。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
课堂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和写作方法的运用。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书、读好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成长感悟。
布置作业:完成小练笔,将片段扩展成一篇完整的作文;阅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并制作读书卡片,记录书中的好词好句和自己的读书心得。
《我的长生果》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理解“流光溢彩、津津有味”等词语的意思。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作者读书感受的段落。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读书对作者成长的重要意义,体会作者对书的热爱。
学习作者通过回忆和具体事例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从读书中获得的感悟以及读书对写作的影响。
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把读书经历和感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5分钟)
开展“猜谜语”活动:教师说出谜面“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东西。(谜底:书)
教师引导:同学们,书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伙伴,它能带给我们知识和快乐。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书的文章《我的长生果》,看看作者和书之间有着怎样奇妙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字词学习(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生字词课件,带领学生认读生字词。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齐读、个别读、小组读等,确保学生读准字音。讲解生字的字形结构和字义,如“喻”是左右结构,“口”字旁,表示比方;“瘾”是半包围结构,“病”字头,指特别深的不良嗜好。
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直观演示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例如,用“津津有味”造句,让学生理解这个词形容趣味很浓厚或很有滋味的样子;展示“流光溢彩”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那种光彩流动闪烁的景象。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0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长生果”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给文章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引导总结: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以“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开篇,点明书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第2 - 7自然段)回忆童年读书的经历,包括看“香烟人”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等;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总结读书对自己写作和成长的影响。
教师提问:从文章的结构来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引导学生回答出是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5分钟)
研读童年读书经历
让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作者读书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自己读书时的状态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语句,如“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读书时的如饥似渴。)
组织小组讨论:作者在不同阶段读书有什么不同的收获?这些收获对她的成长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作者在不同阶段读书,从简单的故事情节到丰富的文学知识,不断开阔视野,丰富内心世界,为她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探讨读书与写作的关系
请学生找出文中直接描写读书对写作有帮助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读书和写作联系起来的。(如“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引导学生理解读书积累了素材、提供了方法,让作者明白写作要注重真情实感和创新。)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作者不同时期的作文,分析读书前后作文的变化,进一步体会读书对写作的促进作用。
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热爱?(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书像长生果一样,滋养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