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课堂实录一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走进刘章爷爷的家乡,去看看那里独特的风景——搭石。
(板书课题:搭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1:什么是搭石? 生2:搭石有什么作用? 生3:为什么要写搭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生字词都认识了吗?谁来试试?(出示生字词) 生:(个别读、齐读)谴责、懒惰、俗语、平衡、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读得很准确。
那在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不太理解的? 生:“人影绰绰”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结合生活实际或者课文内容来猜猜? 生:我觉得是形容人很多,影子都很模糊的样子。
师:差不多,“绰绰”在这里有形容姿态柔美的意思,“人影绰绰”就是当很多人一起走搭石的时候,影子倒映在水中,姿态柔美。
现在我们对词语有了一定的理解,那谁能说一说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写了什么是搭石,人们摆搭石,走搭石,还有乡亲们之间美好的情感。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搭石。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生:(默读后回答)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能体会到搭石有什么特点? 生:很普通,是用平常的石头摆成的;而且摆放有一定间隔。
师:是啊,搭石虽然普通,却是家乡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人们是怎么摆搭石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 师:从这段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乡亲们很善良,很为别人着想。
因为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所以大家都会主动摆好搭石。
师:非常棒!这种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多么可贵啊。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走搭石的画面。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4自然段,画出你觉得最能体现乡亲们美好情感的句子。
生:(朗读、画句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生读)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协调有序? 生:“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说明大家走得很有秩序。
师:那“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这个比喻句有什么作用呢? 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走搭石时的声音,感觉很美妙。
师:对呀,作者通过这样生动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除了这句,还有其他体现美好情感的句子吗?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按道理应该这样。
师:从“理所当然”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说明乡亲们都很尊敬老人,这种尊老的行为已经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事,体现了他们美好的品德。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这小小的搭石,不仅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板书:联结情感)让我们带着对乡亲们的赞美之情,再次齐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课后,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身边那些体现美好品质的平凡事物。
《搭石》课堂实录二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平凡而又美好的事物,它们或许不引人注目,但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种这样的事物——搭石。
(板书课题) 师:在预习的时候,大家对搭石有了哪些了解呢? 生1:我知道搭石是在小溪里摆的石头,方便人们过河。
生2:我知道搭石是家乡的人们在秋天水凉的时候摆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看来大家预习得很认真。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理解的字词圈画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读完了课文,我们来看看这些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生:(认读生字词) 师:“谴”这个字,谁能给它组个词? 生:谴责。
师:那“谴责”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责备、批评的意思。
师:对啦,结合上下文,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现在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家乡的搭石,以及人们摆搭石、走搭石,还有乡亲们之间互帮互助的美好情感。
三、研读文本,感悟品质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细细品味搭石背后的故事。
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说说搭石是怎么来的。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这就是搭石。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乡亲们怎样的品质? 生:很勤劳,也很团结,大家一起动手摆搭石。
师:说得真好。
那人们走搭石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描写走搭石动作的词语。
生:(朗读后回答)抬起、紧跟、踏踏 师:从这些动作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人们走搭石很有秩序,配合得很好。
师:没错,这就是“协调有序”。
作者把走搭石的声音比作轻快的音乐,把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景象描绘得如诗如画。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
(师生齐读) 师:在走搭石的过程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乡亲们的美好品质?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伏”这个字用得特别好,谁能说说好在哪里? 生:“伏”字写出了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弯下身子很小心、很恭敬的样子。
师:非常棒!这一个“伏”字,就把年轻人尊老敬老的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搭石一样平凡却又传递着美好情感的事情。
谁能说一说? 生1:在公交车上,有人给老人让座。
生2:下雨天,同学之间互相分享雨伞。
师:是啊,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处处彰显着人性的美好。
让我们珍惜这些美好的瞬间,把这种关爱他人的品质传承下去。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搭石》课堂实录三 一、情境导入 师:(播放一段潺潺流水的音频)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流水的声音。
师:对啦,在一些乡村,有很多小溪。
在小溪上,有一种独特的过河方式,那就是搭石。
(板书课题,展示搭石的图片)大家看,这就是搭石,看到它,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生1:搭石是怎么摆放的? 生2:走搭石好玩吗? 生3:搭石和乡亲们有什么关系?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师: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读完后想一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生1:第1自然段写了什么是搭石。
生2:第2自然段写了摆搭石。
生3:第3自然段写了走搭石的一些规矩。
生4:第4自然段写了走搭石时的美好画面。
生5:第5自然段写了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的情感。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准确。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现在,我们来学习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多种形式认读)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让我们聚焦走搭石的部分,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美在哪里。
生:(自由朗读、思考) 生:我觉得“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这句话很美。
师:你真有眼光!那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美呢? 生:“协调有序”写出了人们走搭石很有秩序,配合默契。
“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把走搭石的声音比作音乐,很动听。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描绘出了一幅很美的画面。
师:说得太精彩了!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美。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除了这段,还有哪个句子让你印象深刻?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 师: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乡亲们尊老敬老的美好品德,大家都觉得帮助老人是应该的。
师:对呀,这种淳朴的民风多么令人感动。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这份温暖。
(学生朗读) 四、总结写法,课堂小练笔 师:同学们,作者通过描写搭石,以及人们走搭石的情景,展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这种借物抒情的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写一段话,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某种情感。
(学生进行小练笔,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请部分学生分享展示)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搭石》,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也体会到了乡亲们之间浓浓的情谊。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发现身边的美好,传递温暖与爱。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