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踌躇、磐石、惹人注目”等。

了解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和音乐成就,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品味文中关键语句,深入分析贝多芬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贝多芬在耳聋情况下仍坚持音乐创作的顽强意志和对音乐的执着热爱,培养积极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文中通过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贝多芬在耳聋后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他对命运的抗争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本的情感和语言魅力,理解文章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思维,促进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逐步剖析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片段,营造氛围,提问学生对这首曲子的感受以及对贝多芬的了解,由此引出课题《音乐巨人贝多芬》。

(二)新课讲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释义问题。

教师进行重点字词讲解: 注音:踌躇(chóu chú)、磐(pán)石、喧嚣(xuān xiāo)、深邃(suì)、重荷(hè) 释义:踌躇:犹豫;磐石:厚而大的石头;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深邃:深奥;重荷:沉重的负担。

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围绕贝多芬写了哪几件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客人”与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自己的往事。

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8分钟) 外貌描写分析 找出文中描写贝多芬外貌的语句,思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示例:“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 作用:通过对贝多芬独特外貌的细致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他饱经沧桑但又坚韧不拔的形象特点,为下文深入刻画他的精神品质做铺垫。

语言描写分析 找出文中贝多芬的语言描写,分析其体现了贝多芬怎样的性格特点。

示例:“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 体现了贝多芬幽默风趣、豪爽直率的性格,同时也暗示了他看似难以接近,实则内心热情的特点。

动作描写分析 找出文中描写贝多芬动作的语句,说说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示例:“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儿:‘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

” 作用:“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等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贝多芬对“客人”到来的关注,“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进一步展现了他内心的温柔善良。

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2分钟) 贝多芬把耳聋比喻成“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他是如何对待这一不幸命运的?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明确:贝多芬虽然遭受耳聋的巨大痛苦,但他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

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音乐的热爱,继续创作音乐。

这体现了他与命运顽强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

文中“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孤独”是因为贝多芬耳聋后,与外界交流变得困难,很难被人理解,生活中充满了孤独感。

“永恒”指的是音乐,音乐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始终陪伴着他,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和慰藉,让他在音乐的世界里找到力量和归宿。

(三)课堂小结(2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贝多芬所展现出的顽强意志和对音乐的执着热爱,鼓励学生学习贝多芬的精神,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四)巩固练习(5分钟) 请学生仿照课文,运用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位自己熟悉的人,字数在200字左右。

之后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最后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布置作业(课后) 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查阅资料,了解贝多芬的其他音乐作品,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下节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