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进行选材组材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筛选关键信息,梳理文章结构,提高概括能力。
分析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激发对剥削压迫现象的憎恶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以时间为线索,穿插各类材料的结构特点。
分析文中描写包身工悲惨生活的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揭示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问题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一些现代工厂里工人工作环境的图片,再展示一些旧社会劳工艰苦劳作的图片,形成鲜明对比,提问学生对不同工作场景的感受,引出课题《包身工》,介绍作者夏衍及报告文学的特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释义问题。
教师重点讲解“蠕动、惺忪、褴褛、游说”等字词。
思考问题:文章是以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围绕包身工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围绕包身工的起床、早餐、上工、收工等方面展开,展现了他们一天的悲惨生活。
精读课文,分析文本(20分钟) 研读描写包身工起床场景的段落,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包身工的居住环境和起床状态的,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通过对拥挤、潮湿、简陋的居住环境描写,以及对包身工蓬头、赤脚等狼狈起床状态的描写,突出了他们生活的凄惨) 找出文中描写包身工劳动场面的语句,从动作、环境等角度分析这些描写反映了包身工怎样的工作状况。
(如“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等语句,反映了包身工工作的高强度、高危险和受剥削程度之深) 分析文中议论和抒情的语句,如“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体会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批判和对包身工的同情。
总结归纳,拓展延伸(10分钟) 总结本文的结构特点、表达方式以及主题思想。
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对当今社会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珍惜现在的生活。
课堂小结(3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和情感要点。
布置作业(2分钟)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包身工》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理解,不少于500字。
《包身工》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报告文学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体会其独特魅力。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培养团队协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比阅读本文与其他同类体裁作品,加深对报告文学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文中包身工这一群体形象,感受其悲惨命运。
学习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从文本中挖掘深层的社会意义,理解作者创作意图。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对比阅读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分钟) 创设情境:假设学生身处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成为一名记者,要去采访包身工群体。
引导学生思考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从而引入课文。
预习检查与整体感知(10分钟)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分享收集到的关于包身工制度的资料。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层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层次:先介绍包身工的来历,接着描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最后揭示包身工制度的本质和罪恶。
文本研读(20分钟) 小组合作,分析包身工群体形象。
从文中找出描写包身工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语句,讨论这些描写展现了包身工怎样的特点。
(如“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通过外貌描写突出包身工身体瘦弱、营养不良) 分析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找出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例如“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运用比喻,将工厂比作“红砖头的怪物”,形象地写出了工厂的冷酷无情。
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对比阅读(10分钟) 提供一篇同类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让学生与《包身工》进行对比阅读。
思考两篇作品在选材、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报告文学在不同作品中的呈现方式,加深对报告文学特点的理解。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包身工形象、修辞手法以及报告文学特点等重点知识。
作业:以“关注弱势群体”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包身工》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巩固报告文学相关知识,提高语言表达和分析能力。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角色扮演和改写练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文中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意识,珍惜当下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细节描写在塑造包身工形象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包身工制度产生的根源和影响。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
三、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法、改写训练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报告文学的特点、文章结构等问题,巩固旧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细节分析与角色扮演(20分钟) 精读课文,找出文中对包身工进行细节描写的语句,如“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分析这些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包身工、带工老板、资本家等角色,模拟包身工的生活场景。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包身工的悲惨处境和包身工制度的不合理。
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和感受。
改写训练(15分钟) 选择文中一段描写包身工生活的文字,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改写,如将叙述改为描写,或者改变人称等。
学生完成改写后,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原文和改写后的文字,分析哪种表达方式更好,为什么,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写作手法的理解。
批判性思维培养(5分钟)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包身工制度在当时为何能如此猖獗?当今社会是否还存在类似的剥削现象?”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细节描写的作用、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以及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作业:以“假如我是一名包身工”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运用细节描写,展现包身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