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教案:《小熊的尾巴》 一、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熊的心理变化。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讲述,能用清晰、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让幼儿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学会接纳和喜欢自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中不同动物尾巴的特点以及小熊换尾巴的过程。
难点:体会小熊从羡慕别人尾巴到喜欢自己尾巴的情感转变,并能表达自己对自身独特性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提问引导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小熊的尾巴》PPT、各种动物尾巴的图片、头饰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播放小动物叫声的音频,引导幼儿猜测是什么动物。
展示各种动物尾巴的图片,让幼儿说一说这些尾巴分别属于哪种动物,有什么特点。
引出今天的故事主角——小熊的尾巴。
(二)基本部分 教师借助PPT讲述故事开头至“小熊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尾巴,那该多好啊!’”,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小熊的表情,提问:“小熊看到朋友们的尾巴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继续讲述故事到“小熊换上了狐狸的尾巴,开心极了。
”,展示小熊换尾巴后的图片,问幼儿:“小熊换上狐狸尾巴后发生了什么?它的心情怎么样?” 依次讲述小熊换松鼠、兔子尾巴的情节,每讲完一段,通过提问让幼儿思考小熊的感受以及不同尾巴给小熊带来的不便。
讲述故事结尾,提问:“小熊为什么又换回了自己的尾巴?”组织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
(三)总结部分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整个故事,总结小熊换尾巴的经历和最终的感悟。
引导幼儿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像小熊的尾巴一样,虽然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但却是独一无二的。
你喜欢你自己身上的什么地方呢?”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优点。
(四)结束部分 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头饰,分组表演故事《小熊的尾巴》。
教师对幼儿的表演进行评价和鼓励,活动结束。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沉浮》 一、教学目标 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了解不同物体的沉浮特性。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表记录实验结果,并能与同伴交流分享。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会沉,有的会浮。
难点:理解物体沉浮与物体重量、体积等因素的关系,并能用图表准确记录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法、观察法、记录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如积木、石头、塑料玩具、泡沫板、金属勺子等)、透明水槽若干、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拿出一个装满水的水槽,将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球浮在水面上;再将一块小石头放入水中,石头沉入水底。
引导幼儿观察这两种现象,提问:“为什么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而石头却沉下去了呢?”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基本部分 教师为每组幼儿提供一套实验材料,讲解实验规则:每次选择一个物体放入水中,仔细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并在记录表上用“↑”表示浮,用“↓”表示沉。
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不要将水洒出。
鼓励幼儿边实验边交流自己的发现。
实验结束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本小组的实验结果。
教师将幼儿的实验结果汇总在大记录表上,引导幼儿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
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水中会浮起来,而有些物体却会沉下去呢?”引导幼儿从物体的重量、大小、材质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师再次进行一些对比实验,如将大小相同但重量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或将重量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让幼儿进一步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加深对物体沉浮与重量、体积关系的理解。
(三)总结部分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本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总结物体沉浮的规律:一般来说,比较轻、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在水面上;比较重、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入水底。
但物体的沉浮还与材质等因素有关。
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物体沉浮的原理,如潜水艇、轮船等,拓展幼儿的科学知识视野。
(四)结束部分 请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更多关于物体沉浮的现象,并记录下来,下次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整理实验材料,活动结束。
大班健康教案:《保护眼睛》 一、教学目标 让幼儿了解眼睛的结构和功能,知道眼睛的重要性。
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用眼卫生方法,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
增强幼儿保护眼睛的意识,学会关爱自己的身体器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影响眼睛健康的因素。
难点:让幼儿理解并能自觉遵守正确的用眼卫生要求,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游戏法 四、教学准备 眼睛模型、PPT(包含眼睛结构图片、不良用眼习惯图片、正确用眼方法图片等)、眼罩若干、视力测试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做出看不见东西、走路不方便的样子,引起幼儿的关注。
提问:“老师怎么了?如果我们没有眼睛,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引导幼儿思考眼睛的重要性。
(二)基本部分 利用眼睛模型,向幼儿详细介绍眼睛的结构,如眼球、眼皮、睫毛、瞳孔等,让幼儿直观地认识眼睛各部分的名称和位置。
通过PPT展示眼睛看东西的动态过程,讲解眼睛是如何帮助我们看清周围事物的,让幼儿了解眼睛的视觉功能。
展示一些小朋友不良用眼习惯的图片,如长时间看电视、在光线不好的地方看书、用脏手揉眼睛等,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这些行为对眼睛有什么危害。
接着展示正确用眼方法的图片,如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控制看电视和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定期做眼保健操等,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正确的动作要领,让幼儿跟着学习。
组织“蒙眼贴五官”的游戏:请幼儿蒙上眼睛,在黑板上为一个没有五官的头像贴五官,让幼儿亲身体验失去清晰视力后完成任务的困难,进一步感受眼睛的重要性。
(三)总结部分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眼睛的结构、功能以及正确和错误的用眼习惯。
强调保护眼睛的重要性,鼓励幼儿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
教幼儿一首关于保护眼睛的儿歌,通过唱儿歌加深幼儿对保护眼睛方法的记忆。
(四)结束部分 为幼儿进行简单的视力测试,记录每个幼儿的视力情况,提醒视力不太好的幼儿要更加注意保护眼睛。
请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制作一份关于保护眼睛的手抄报,下次带到幼儿园展示和分享。
活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