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
通读课文,找出这两条线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它们的作用。
参考答案: 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通过写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引出去仙台学医,进而结识藤野先生,详细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过程,如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事,展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从对东京“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生活的厌恶,到在仙台学医时受到日本“爱国青年”的歧视、侮辱,以及看到中国人围观枪毙中国人的麻木场景后,思想发生转变,决定弃医从文,这条暗线贯穿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既生动地塑造了藤野先生的形象,又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二、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参考答案: 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原因如下: 教学认真负责: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种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令人敬佩。
治学严谨:当“我”画的解剖图有些不准确时,他耐心地给“我”指出问题,说“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精神。
没有民族偏见:在当时日本举国上下都存在对中国人歧视的背景下,藤野先生关心“我”的学习,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他平等对待来自弱国的“我”,给予真诚的帮助和指导,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尤为难得。
尊重学生个性:他对“我”选择离开仙台、放弃学医没有丝毫的不满或指责,而是尊重“我”的决定,还送“我”照片并题字留念,表现出他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正是这些优秀品质,让藤野先生在作者眼里和心里成为伟大的人。
三、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要人物。
请找出文中衬托藤野先生的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 文中衬托藤野先生的语句有: 以日本“爱国青年”的狭隘、偏见衬托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如“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高了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也无怪他们疑惑”,日本“爱国青年”对“我”的歧视和污蔑,与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帮助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
以仙台医专其他教授对“我”的冷漠、不关心衬托藤野先生的热情、关怀备至:文中提到“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表面上写“我”受到优待,实际上通过这种优待的“特殊”,暗示其他教授对“我”并没有真正的关心,而藤野先生却主动关心“我”的学习,二者形成反差,更衬托出藤野先生的难能可贵。
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衬托,使藤野先生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主题更加明确、深刻。
四、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
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修改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
原稿:“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
” 修改稿:“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 参考答案:“陌生”比“新”更能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初到仙台,对老师不熟悉的状态;“新鲜”比“新”更能体现出这些讲义内容对作者来说是新奇的、从未接触过的,使表达更生动、准确,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原稿:“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修改稿:“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参考答案:“规则”改为“规矩”,“规矩”一词更具口语化、生活化,符合寿镜吾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份特点,读起来更加自然、亲切。
原稿:“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 修改稿:“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拗’到一个多么圆滚滚的样子。
” 参考答案:修改稿增加了“‘拗’到一个多么圆滚滚的样子”,通过对寿镜吾先生动作姿态更细致、形象的描写,使先生读书时投入、陶醉的神态跃然纸上,让读者更容易想象出当时的画面,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