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 宇宙间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并列)→总星系。
太阳系 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 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近圆性(公转轨道近似圆形)。
结构特征: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特殊性——存在生命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产生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汇聚成液态水)。
(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如太阳能、煤、石油等。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周期约为 11 年。
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速度快,能通过固、液、气三态;横波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传播速度的变化。
圈层结构: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外部圈层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散射(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易被散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同时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下垫面因素(不同下垫面的反射率不同);气象因素(晴天,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二)热力环流 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上升气流处形成低压,下沉气流处形成高压)→空气水平运动(风从高压吹向低压)。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城市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其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四)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两个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两个极地高气压带。
六个风带:南北两个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南北两个西风带(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南北两个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五)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气压带被切断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冬季,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六)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
南亚季风:冬季盛行东北风,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盛行西南风,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高温多雨。
(七)常见的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过境时,多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常形成持续性降水天气,如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系统 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
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气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如台风。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
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反气旋控制下多晴朗天气,如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八)水循环 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意义: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塑造地表形态。
(九)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 洋流的分类 按性质分类: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按成因分类:风海流(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形成,如西风漂流)、密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差异引起海水流动,如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补偿流(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海水来补充形成,如秘鲁寒流)。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没有形成完整的环流,形成西风漂流。
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秘鲁寒流对南美洲西岸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有影响。
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寒暖流交汇的海区,饵料丰富,形成大渔场,如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上升流海域也能形成大渔场,如秘鲁渔场。
海洋航行: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洋流还可能携带冰山,威胁海上航运安全。
海洋污染:加快净化速度,但扩大污染范围。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含义: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表现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和变化,并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是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也有重要影响。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在中纬度大陆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山地垂直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纬度、海拔高度以及相对高度有关。
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山地垂直带谱越复杂。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聚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人口密集。
山区:地形崎岖,聚落规模较小,多分布在河谷地带,呈条带状,人口相对稀疏。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交通线路选线原则: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尽量选择平原和缓坡,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地段;在山岳地区,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以降低坡度。
交通线路密度:平原地区交通线路密度大,山区交通线路密度小。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的气候变化特点各不相同,但总体趋势是波动变化,冷暖干湿交替。
近现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火山喷发等)和人为原因(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毁林等),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高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低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可能减少。
对水循环的影响: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分为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和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
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开发利用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拓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四)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按成因和特点可分为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海洋灾害(如风暴潮、海啸等)、生物灾害(如病虫害等)。
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地震:成因是地壳运动。
危害是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防御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报、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进行防震知识宣传教育等。
洪涝:成因是持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流域汇水速度大于排水速度。
危害是淹没大片地区,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破坏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
防御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退耕还湖等工程措施,以及加强监测预报、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制定防洪应急预案等非工程措施。
台风:成因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危害是狂风、暴雨、风暴潮,破坏建筑、吹倒树木、引发洪涝等。
防御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警信息、船只回港避风、加固建筑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