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勇气》课件 一、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乏味、泛滥、怦然一震”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明白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勇气。
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文章主题的联系。
(二)教学难点 深入领会“花的勇气”所蕴含的生命意义,树立积极的生命观。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并能在习作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展示各种美丽花朵盛开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娇艳的花朵,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用词语或句子描述花朵的美丽。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走进冯骥才先生笔下的花,去感受它们别样的魅力——《花的勇气》。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乏味、泛滥、傲然挺立、怦然一震”等词语的意思,如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结合生活实际、直观演示等。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花的勇气”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教师适时指导概括方法。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20分钟) 学习第1 - 3自然段,感受作者最初的情感。
指名朗读这几个自然段,思考:作者来到维也纳,最初的感受是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交流反馈,抓住“乏味”“寂寞”“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等词句,体会作者失望、扫兴的心情。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这种情感。
学习第4 - 7自然段,感受花的变化与作者情感的转变。
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思考: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汇报: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先是“惊奇”,因为看到了藏在草下的小花;接着“心头怦然一震”,是因为看到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抓住描写小花的句子“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等,体会小花的勇敢和生命力的顽强。
指导朗读描写小花和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读出惊奇、震撼的语气。
学习第8自然段,领悟文章主旨。
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小花在恶劣环境中绽放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生命与勇气的理解。
教师总结: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不屈向上,这就是花的勇气,也是生命的勇气。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么优越的环境,而在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勇敢地绽放自己。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7分钟) 总结写法 回顾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题的? 交流总结: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通过描写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开放的情景,抒发了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之情,从小花身上感悟到生命的伟大意义。
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一说身边还有哪些体现生命勇气的例子,如小草在石缝中生长、身患重病却坚强生活的人等。
鼓励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小短文,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2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的情感变化、花的勇气以及学到的写作方法。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像小花一样,充满勇气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完成课后小练笔,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五、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作者情感:乏味、寂寞→惊奇→怦然一震 花的表现:藏在草下→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生命的意味:勇气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感悟文本的内涵。
对于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
同时,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