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故不为苟得也(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此之谓失其本心( ) 贤者能勿丧耳( ) 蹴尔而与之( )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呼尔而与之 B. 为宫室之美 C.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 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下列句子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至少一种 )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来证明这个观点。
( 至少两句名言、一个事例 ) 三、拓展延伸 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坚守本心?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假如,假使。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丧失。
踩踏。
A(A 项“之”是代词,代指“他”;B、C、D 项“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二、阅读理解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比喻论证: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将“生”比作“鱼”,“义”比作“熊掌”,自然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对比论证: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过从前和现在对“万钟”态度的对比,突出强调了人不应为了功名利禄而丧失本心,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举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通过列举“行道之人”和“乞人”不接受侮辱性施舍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即使处于困境也应保持本心,坚守道义,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名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事例: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坚守了自己的民族气节和做人的本心。
三、拓展延伸 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诱惑和考验,我们要坚守本心。
例如在学习中,我们会面临各种考试的压力和作弊的诱惑。
有的同学为了取得好成绩可能会选择作弊,但这违背了诚信的本心。
我们应该像古代的贤者一样,坚守诚信原则,凭借自己的努力学习,考出真实的成绩。
在工作中,可能会面临利益的诱惑,比如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违背职业道德。
我们要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不为一时的利益所动,坚守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
总之,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面对何种考验,我们都要时刻提醒自己坚守本心,做一个正直、善良、有道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