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芦花荡教学设计(范文3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疟子、苇塘、寒噤”等。

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感受作者生动的描写。

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老头子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分析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抗日战争时期的视频片段,展示战争的残酷场景以及水乡的自然风光,提问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孙犁的《芦花荡》,去探寻那段特殊时期的传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释义问题。

教师进行重点字词的讲解,如:疟(yào)子、寒噤(jìn)、仄(zè)歪、张皇(huáng)失措等。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位老英雄——老头子,为抗日队伍运送物资、护送干部,在一次护送两个女孩的途中,大女孩受伤,老头子自责并设计为她报仇的故事。

(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20分钟) 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仔细研读,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 分析:这段外貌描写,写出了老头子的质朴、干练,同时“特别精神”“特别明亮”又表现出他的精明强干。

语言描写:“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

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 分析: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老头子自信、自尊且勇敢的性格特点。

动作描写:“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 分析:这个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头子痛打鬼子时的干脆利落,表现出他的英勇无畏。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明确:老头子是一位自信自尊、英勇机智、爱憎分明的抗日老英雄。

(四)研读文本,体会情感(15分钟)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的关爱? 明确:如老头子为女孩们送柴米油盐,护送她们转移;因为大女孩受伤而自责,并发誓要为她报仇等。

作者通过描写老头子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文章表达了对老头子这样的抗日英雄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反抗精神。

(五)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老头子的人物形象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强调在抗日战争中,像老头子这样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六)布置作业(5分钟) 熟读课文,整理文中描写老头子的语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以“我心目中的抗日英雄”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英雄的敬意。

《芦花荡》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词语,理解“尖利、能耐、央告”等词语的含义。

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的抗日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学习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展示白洋淀美丽的芦花荡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眼中的芦花荡景色。

然后提问:在这样一片看似宁静美好的水乡,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抗日战争,大家想知道这里的人们是如何抗击日寇的吗?引出课题《芦花荡》。

(二)预习展示(7分钟) 请学生上台展示预习成果,讲解自己收集到的作者孙犁的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生平、创作风格等。

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进行总结和完善,重点介绍孙犁及其“荷花淀派”的创作特色。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通过大屏幕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解释。

(三)初读课文,梳理情节(15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填写以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______ 地点:______ 主要人物:______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组内交流讨论,完善答案。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梳理故事情节: 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芦花荡 主要人物:老头子 故事情节: 开端:老头子负责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工作出色。

发展: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芦花荡,途中大女孩受伤。

高潮:老头子为大女孩报仇,设计痛打鬼子。

结局:老头子成功惩罚了鬼子,为女孩出了气。

(四)精读品味,分析写法(20分钟) 细节描写分析 找出文中对老头子进行细节描写的句子,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这些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示例:“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通过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老头子的愤怒和报仇的决心。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细节描写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派代表发言。

自然环境描写分析 找出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如“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

” 思考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小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心情,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五)角色扮演,深化理解(10分钟) 选择文中老头子与鬼子斗争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表演结束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重点评价演员对人物情感和性格的把握是否准确。

通过角色扮演,进一步体会老头子的英雄气概和抗日精神。

(六)课堂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回顾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以及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强调《芦花荡》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力量。

(七)布置作业(5分钟) 仿照课文,运用细节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作文,描述一个令你印象深刻的场景或人物。

阅读孙犁的其他作品,如《荷花淀》,比较其与《芦花荡》在写作风格上的异同。

《芦花荡》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学会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小说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学习对比衬托的手法,分析其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老头子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概括小说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效果。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法、拓展延伸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营造出抗日战争的氛围。

歌曲结束后,提问学生:这首歌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事迹,从而引出课文《芦花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字词学习(5分钟) 教师通过PPT展示文中的生字词,带领学生认读,纠正读音。

重点讲解“疟、噤、蹿、仄歪、飒飒”等字词。

让学生结合课文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可以通过造句的方式,加深对词语的记忆和运用。

(三)初读课文,概括内容(10分钟)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后思考:本文围绕老头子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自主概括,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概括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最终明确:本文写了老头子为抗日队伍运送物资、护送干部,在护送两个女孩时大女孩受伤,老头子自责并设计为她报仇痛打鬼子的事。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5分钟)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进行批注赏析。

可以从修辞手法、用词准确性、情感表达等方面入手。

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赏析成果,每个小组推选一两个精彩语句进行全班展示。

示例:“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空”比作“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夜晚天空的清澈、宁静,为下文故事的发生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赏析:运用外貌描写,先将老头子比作“老了的鱼鹰”,写出他的干瘦,后又通过“特别精神”“特别明亮”突出他的干练和精明。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说的语言特色,明确本文语言清新自然、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

(五)分析手法,体会作用(10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的地方,如老头子前后行为的对比(之前的自信满满与大女孩受伤后的自责),以及老头子与鬼子的对比(老头子的英勇与鬼子的狼狈)。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这些对比衬托手法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彰显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六)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生字词、小说主要内容、语言特色以及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强调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所体现的精神品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这种精神。

(七)拓展延伸(5分钟) 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然后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反映抗日战争的文学作品,如《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

(八)布置作业(5分钟) 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语句。

以“我心中的抗日英雄”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内容可以包括英雄事迹、自己的感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