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范文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词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让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分析词中意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和革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以景语含情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秋天的风景图片,包括落叶纷飞的树林、寂静的湖泊、高远的天空等,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眼中秋天的景象,感受秋天的氛围。

提问学生学过的描写秋天的诗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让学生谈谈这些诗词中秋天的特点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由此引出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课题《沁园春·长沙》。

背景介绍(3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资料,简单介绍毛泽东创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1925年,当时中国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国共合作即将开展北伐战争。

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初读感知(7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重点讲解“舸(gě)”“寥廓(liáo kuò)”“峥嵘(zhēng róng)”“挥斥方遒(qiú)”等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之后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全班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文本解读(20分钟) 上阕赏析 提问: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如何描绘这幅画面的?引导学生找出上阕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分析意象: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中出现的意象,如“山”“林”“江”“舸”“鹰”“鱼”等,探讨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直观感受。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描绘这些生机勃勃的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作者一扫传统诗词中悲秋的情调,展现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由解放的向往。

下阕赏析 提问:下阕作者主要回忆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概括下阕中作者回忆的青年形象特点,体会作者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怀念。

探讨主旨:引导学生思考“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理解作者以设问结尾,不仅呼应上文,更表达了要主宰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艺术特色分析(7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整首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重点探讨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在上阕通过描绘秋景,寄寓自己的情感;下阕通过回忆往事,抒发革命情怀,景与情紧密结合。

分析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的色彩对比,“指点江山”的少年与“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反动军阀对比等,体会其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

课堂小结(3分钟) 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沁园春·长沙》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强调作者在词中展现的青春风采、远大抱负和革命精神。

鼓励学生学习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奋斗。

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长沙》。

以“秋”为主题,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沁园春·长沙》教案 二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在词中所蕴含的深沉情感和远大志向,感受其革命精神。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激昂的革命歌曲,如《十送红军》,营造浓厚的革命氛围。

提问学生:在你们心中,毛泽东是怎样的一个人?引导学生回忆毛泽东的一些事迹和贡献,自然引出他的诗词作品。

展示毛泽东的一些经典诗词名句,如“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让学生感受毛泽东诗词的豪迈风格,进而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

知识讲解(3分钟) 介绍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词牌名和题目等。

重点讲解“沁园春”这一词牌的特点,如字数、格律等,让学生对词这种文学体裁有初步的了解。

初读诗歌(7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讲解“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浪遏飞舟(làng è fēi zhōu)”等易错字词。

教师范读,示范正确的节奏和语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之后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进行个人朗读,同桌之间互相倾听、评价。

全班齐读,整体感受诗歌的气势。

文本分析(20分钟) 分组讨论上阕内容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上阕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问题展开讨论。

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红遍”“尽染”写出了红叶之多、范围之广;“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中“碧透”写出江水的清澈,“争流”写出船只的奋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生动地表现了鹰的矫健、鱼的自由。

总结上阕通过描绘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分析下阕内容 提问:下阕作者回忆了往昔的哪些生活?这些生活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风貌?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句子,体会作者和同学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探讨“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作者对往昔战斗岁月的回忆,也是对未来革命征程的展望,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总结诗歌主旨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阕内容,概括诗歌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通过描绘长沙秋景和回忆往昔岁月,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艺术特色探究(7分钟) 组织学生再次研读诗歌,探究其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归纳。

如词中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运用夸张手法,“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运用对偶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表现手法上,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上阕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下阕以叙事抒情为主,情由景生,动静结合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课堂总结(3分钟) 回顾本节课对《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强调诗歌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努力拼搏,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长沙》。

仿照《沁园春·长沙》的结构和风格,以校园生活为主题,创作一首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三 一、教学目标 积累诗词知识,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革命情怀和人生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深入领会作者在词中所传达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想,以及对诗歌主题的多元解读。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分析法、拓展延伸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长沙》,让学生欣赏其书法的磅礴气势和艺术美感。

提问学生对毛泽东书法和诗词的印象,引导学生谈谈自己读过的毛泽东诗词,分享自己的感受。

由此引出本节课要深入学习的《沁园春·长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讲解与初读(8分钟) 讲解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词的别称、分类、押韵规则等,结合《沁园春·长沙》具体说明词牌与内容的关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读音和词义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携(xié)来”“峥嵘岁月稠(zhēng róng suì yuè chóu)”“挥斥方遒(huī chì fāng qiú)”等字词。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重音和语调。

之后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然后进行个别朗读,教师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最后全班齐读,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基调。

文本研读(18分钟) 上阕研读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上阕,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秋景的?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从视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动态(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角度描绘秋景,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充满活力的画面。

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如“万山红遍”象征着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象征着自由、独立的精神追求。

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下阕研读 学生齐声朗读下阕,思考:下阕中作者回忆的往事与上阕的秋景有什么联系?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阕的秋景为下阕回忆往事奠定了情感基础,下阕通过回忆往昔的革命活动,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抒发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

探讨“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如可以理解为对过去战斗生活的回忆,也可以理解为对未来挑战的无畏精神,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总结诗歌主题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考虑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运用、情感表达等因素,明确诗歌主题既包含作者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对革命事业的热情,也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社会的宏伟抱负。

艺术特色赏析(7分钟) 运用比较分析法,将《沁园春·长沙》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两首诗词在描写秋景、表达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通过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沁园春·长沙》的独特艺术魅力,如豪放壮阔的意境、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等。

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沁园春·长沙》中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气势。

拓展延伸(4分钟) 展示毛泽东不同时期的其他诗词作品,如《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等,让学生课后自主阅读,比较这些诗词在主题、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进一步体会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

鼓励学生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毛泽东诗词,并制作成手抄报,下节课进行展示交流。

课堂小结(3分钟) 回顾本节课对《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内容,包括诗词知识、文本解读、艺术特色赏析和拓展延伸等方面。

强调学习这首词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和远大抱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进取,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长沙》,并选择其中几句进行赏析,字数不少于200字。

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作品,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