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学会与他人沟通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探讨如何正确处理亲情与友情的关系。
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羚羊木雕的图片,向学生介绍羚羊木雕是一种珍贵的工艺品,然后提问:如果这样一件珍贵的东西被你送给了朋友,而父母却要求你要回来,你会怎么做?由此引出课题《羚羊木雕》。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文章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件什么事。
请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并总结:本文讲述了“我”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友万芳,父母得知后逼“我”去要回,“我”无奈之下要回了木雕,内心十分痛苦的故事。
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 找出文中描写“我”、父母、万芳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句子,分别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例如: “我”:重情重义,但在父母的逼迫下显得无奈、委屈,是一个有些胆小懦弱但又珍视友情的孩子。
父母:看重财物,态度强硬,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家长的专制。
万芳:豪爽、仗义,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朋友。
深入探究,理解主题(10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可以有哪些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从亲情、友情以及两代人的沟通等方面进行思考,得出结论:本文通过“我”送羚羊木雕引发的家庭矛盾,揭示了大人与孩子在价值观上的差异,强调了相互理解、尊重和沟通在家庭关系及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角色扮演,拓展延伸(10分钟) 选择文中“我”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这一情节,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表演结束后,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谈谈对角色的理解以及从表演中得到的启示。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矛盾应该如何更好地解决。
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章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通过角色扮演得到的启示。
强调在生活中要学会理解他人,珍惜亲情和友情,同时也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加强与他人的沟通。
布置作业 以“我与父母的一次矛盾”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描述事情的经过,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羚羊木雕》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积累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反思成长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深入思考亲情、友情的内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孩子与父母因为某件物品产生争执的视频片段,然后提问学生: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和父母发生过类似的矛盾?是因为什么事情呢?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入《羚羊木雕》这篇课文。
预习展示,字词积累(5分钟) 请学生展示预习成果,上台讲解自己整理的生字词,包括读音、字形、释义等。
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重点讲解“怦怦、仗义、树杈、寒战”等字词。
默读课文,梳理情节(10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在黑板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脉络。
教师引导完善,明确: 起因:“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
经过:父母发现后,逼“我”去要回羚羊木雕。
结果:“我”要回了羚羊木雕,心情沉重难过。
精读文本,品味语言(15分钟)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含义深刻或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进行圈点批注,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组内交流分享,每个小组推选一两个句子进行全班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用词准确性、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赏析。
例如:“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
”这句话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当时孤独、难过、无奈的心情。
小组讨论,深化主题(10分钟) 提出问题供小组讨论:在这场关于羚羊木雕的风波中,谁对谁错?为什么? 各小组围绕问题展开激烈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既要考虑父母的立场,也要理解孩子的感受。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认识到亲情和友情都很重要,在面对矛盾时,应该通过沟通来解决,相互理解和尊重。
联系生活,畅谈感悟(10分钟)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矛盾,自己是如何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或教训。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经历,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回应。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增进与父母的感情。
课堂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理解和沟通在家庭关系及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主动地与父母交流,珍惜身边的亲情和友情。
布置作业 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或感受,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字数不少于300字。
《羚羊木雕》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文中人物的情感线索,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亲情和友情进行深度思考,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比较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5分钟) 播放一首关于友情的歌曲《朋友别哭》,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歌曲结束后,提问学生:在你们心中,友情和亲情哪个更重要?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引入课文《羚羊木雕》,看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朗读课文,感知情感(10分钟)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
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朗读过程中人物情感的起伏。
读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从朗读中体会到了哪些情感,如“我”的无奈、委屈、痛苦,父母的生气、坚决等。
分析写作手法,学习写作技巧(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是如何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具体分析。
例如:“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
‘这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向她要回来!’”通过语言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妈妈的严厉和坚决。
让学生模仿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个片段,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写完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评价,教师选取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比较阅读,深化理解(10分钟) 印发一篇与《羚羊木雕》主题相似的文章给学生阅读,比较两篇文章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加深对《羚羊木雕》的理解,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鉴赏能力。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10分钟) 提出问题:如果时光倒流,你是“我”,你会怎么做来避免这场矛盾?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思考和讨论。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从理解父母、珍惜友情、学会沟通等方面进行思考,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课堂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章的情感线索、写作手法、通过比较阅读得到的收获以及对亲情和友情的重新认识。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布置作业 以“亲情与友情”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题目自拟。
要求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描写方法,表达自己对亲情和友情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