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食指及其作品风格,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意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困境中坚定相信未来的信念,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分析诗歌中独特的意象,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时复杂的时代背景和内心世界,感受诗歌深层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领悟相信未来的现实意义,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情感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社会动荡的历史影像资料,包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等场景。
影像结束后,提问学生:从刚才的影像中,你们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如果身处那样的时代,面对未知的未来,你会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 由此引出课题《相信未来》,介绍作者食指以及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进行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思考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师生共同总结:诗歌情感基调复杂,既有对现实的痛苦无奈,又饱含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三)精读诗歌,分析意象(15分钟) 提出问题:诗歌中运用了许多独特的意象,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圈画出意象,如“蜘蛛网”“炉台”“灰烬的余烟”“美丽的雪花”“紫葡萄”“深秋的露水”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它们所营造的意境。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蜘蛛网”象征着黑暗的势力和禁锢的现实;“炉台”代表着生活的希望和温暖;“灰烬的余烟”暗示着生活的破败和艰难;“美丽的雪花”寓意着纯洁美好的事物;“紫葡萄”象征着美好的理想;“深秋的露水”则烘托出凄凉悲伤的氛围。
这些意象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复杂情感。
(四)研读诗歌,体会情感(15分钟) 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诗歌,思考: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表达相信未来这一主题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学生仔细研读诗歌,找出相关诗句,如“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析这些诗句中诗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诗人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手指”比作“排浪”,“手掌”比作“大海”,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的豪迈气概和坚定信念;通过反复强调“相信未来”,突出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感悟人生(10分钟) 展示一些在困境中依然坚定相信未来、努力奋斗并取得成功的人物事迹,如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坚持创作音乐,霍金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依然致力于科学研究等。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些人物的经历与《相信未来》这首诗所传达的信念有什么相似之处?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像诗人一样相信未来?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相信未来”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挫折时的心态和做法。
(六)课堂小结(3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意象的分析、情感的体会以及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
教师进行总结:《相信未来》是一首充满力量和希望的诗歌,诗人食指在艰难困苦的时代背景下,用质朴而坚定的语言表达了对未来的执着信念。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像诗人一样,相信未来,勇敢前行。
(七)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相信未来》这首诗。
以“相信未来”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表达自己对未来的展望和信念。